□诸纪红
当我翻开《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时,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走进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熟悉的是,书中的文字如同我日常所见的图书馆,静谧而深沉;陌生的是,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图书馆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杨素秋,苏州大学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一位在文学殿堂深耕多年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公共阅读推广者。她多次深入边远山区,开展文学阅读公益讲座,用知识的力量温暖那些渴望求知的心灵。2020年至2021年间,她在政府挂职,主导建设了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这一事迹得到了《央视新闻周刊》的专题报道,她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公共选书人”。
碑林区,作为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这一现状让杨素秋感到错愕。更让她错愕的是,她要接手的图书馆建设项目,竟然要建在地下。面对墙皮破损、电线裸露的临时场地,以及仅有她和馆长小宁两人的团队,杨素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建设图书馆的征途。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更深刻探讨了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书中,杨素秋详细描绘了图书馆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从组织招标、设计装修,到书籍的采购与编目,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特别是选书的过程,更是让人揪心。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杨素秋发现,这些书目大多不符合碑林区的实际需求。她需要自己动手,编制一个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她考虑到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孩子来附近逛街,因此加大了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同时,她还设立了碑帖专区、外文童书区和漫画专区,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书中写道:“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这句话让我深刻感受到杨素秋对读者需求的精准把握。她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懂得服务读者的建设者。她深知,图书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收藏书籍,更在于如何将这些书籍送到读者手中,如何让这些书籍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选书过程中,杨素秋遭遇了重重困难。一个小小的书目,触动了各方利益,一场“书目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她拒绝了书商的库存倾销,亲自手绘草稿以节约经费,展现了她的智慧与决心。她不仅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更是一位实干家。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图书馆建设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证明了图书馆对社会的重要性。
书中讲述了多位碑林区图书馆读者和选书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或令人瞠目愤怒,或令人感慨动容。喜欢漫画的夏目在漫画中找到了一方净土,他推荐的《虫师》等经典漫画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武侠奶爸李亮通过推荐多样的武侠书目,点燃了职高学生的阅读热情。自由摄影师宋璐推荐的长达五千字的书单,更是展现了他对阅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更凸显了图书馆作为知识交流平台的独特作用。
杨素秋在书中展现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她的语言端庄而雅致,清新且娴静,结构匠心独运,有类似于悬疑小说的设计。她通过细腻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将图书馆建设的全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描述自己初到南院门的情景:“我没想到,自己偶然选岗,却进入了一座有着响亮历史的衙门。清代初期的川陕总督行署和民国时期的陕西省议会、省党部等都曾占驻此地。”这段文字让我置身于那个充满历史底蕴的院落之中,感受到了杨素秋初来乍到的新奇与激动。
杨素秋用她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书香与温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心灵的港湾。它让我们在喧嚣的都市中找到一片宁静与慰藉的地方,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共鸣与成长。这部作品不仅值得所有热爱阅读的人阅读和学习,更值得所有关心公共文化事业的人深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