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余书福 通讯员廖莹君 黄圣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记者走进全南县大吉山镇大食物观产业园,只见一排排首乌参母株新芽翠绿,藤茎轻盈缠绕攀升,高度已达2米,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阴阳首乌参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是将何首乌及高山野人参进行组织培养后,经过育苗植栽所得,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青睐。”该产业园负责人钟科介绍,园内已培育首乌参母株1万余株,预计今年可分株繁殖500余万株,主要销往大湾区、欧美、东南亚等地,今年已收到首批定苗订金1500万元。
首乌参被当地村民誉为“土黄金”,花叶、根茎均可入药食用,浑身是宝,商业价值极高。如何让这株“土黄金”落地生根,助力镇域经济发展?大吉山镇坚持党建引领,扩大招商引资“朋友圈”,从大湾区引入国鱼渔(广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用好原大吉山矿中学旧校址,建设RAS系统数智工厂化种养殖基地,秉持“种养结合、产供销联动、一二三产融合”思路,打造大吉山镇大食物观产业园,走出一条强镇、兴村、富民的新路子。
“企业去年落户大吉山镇后,镇村党员干部及时帮助解决基地建设、用工等诸多难题,项目很快就走上了正轨。”钟科说,项目一期建设投资5000万元,后续还打算扩建,计划在该镇发展青龙虾桶装养殖、石斑鱼养殖项目,构建多极支撑的现代农业科技体系。
种参、卖参,只是围绕着原始产品做文章,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要做大做强首乌参产业,唯有不断向深加工延伸,才能打造出产业发展新优势。大吉山镇以100%的综合利用率打造了“首乌参花、首乌参叶、首乌参干、首乌参茅台酒、首乌参提取物”一条龙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琳琅满目的产品,往来穿梭的工人……记者走进大吉山镇大食物观产业园的产品展示室,只见客商们纷纷驻足挑选产品,室内咨询声、讲解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首乌参想要卖出高价钱,就不能在原材料层面转圈,要在提升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用科技提升产业‘含金量’。”该产业园产品研发工作人员周文超坦言,公司与中山科学研究院协同合作,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推动资源要素向食物开发领域集聚,实现从原料销售到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转型升级。
“我们平时有40余人在基地照料首乌参,每月能拿到3000余元,在这里做工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人。”大吉山镇田背村村民李锦乐介绍,村里有了首乌参产业后,日子越过越富裕。
有了产业支持,群众增收致富才有坚实依靠。全南县大吉山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探索建立“党建+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机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特色产业上拓思路、下功夫,推动生态甲鱼、蛋鸭养殖、肉鸽养殖、凤梨花种植等项目落地见效。目前,全镇产业项目共创造400余个就业岗位,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74.5万元。
“我们持续壮大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大力培育新产业和新业态,创新联农带农机制,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鼓起‘钱袋子’。”大吉山镇党委书记谭永锋说,该镇已累计实施乡村全面振兴产业项目11个,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