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
据考证,明代宁都共考取进士14名,其中成绩最好的为探花董越,一甲第三名,另有二甲进士四名(曾慎、胡易、董天锡、曾应遴),三甲进士8名(管贞、陈勉、丁积、萧敏、卢逵、谢士章、温国奇、曾就义),还有一人不知名次(连昺)。在这14名进士中,前后出现了三名给事中,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了宁都进士直言不讳、敢于进谏的精神品质。
明朝的给事中,职微而权重,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负责“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皇帝的圣旨、各衙门的奏疏公文,都要经过给事中的审查,即使是以皇上名义发出的敕书,给事中也有权复核,若有不妥,也可以驳回。
给事中的“战斗机”——胡易
胡易(1453年—?),字光贞,明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先后担任礼科给事中、吏科给事中、吏科右给事中、礼科左给事中等职位。在任期间,胡易多次进言,无论权贵还是皇帝,胡易都敢于弹劾,也因此多次入狱,但他依然不改直言的本色,出狱后,继续保持着“战斗机”的本色。
弘治八年(1495年),身为吏科给事中的胡易弹劾藩王荒废法制,以权谋私,“往者亲王之国王府官属及军校分为四运,先后启行,经过府县,恣意需索,多者费至二三百金,至于驿递衙门应付之外,亦皆馈遗六七十两。又多买私盐,渡江假重亲王,令有司领卖,不惟民受艰苦,抑为亲王令徳之累。今益王之国,乞遣御史二员管运,敢有踵袭前弊者,执奏区处”。奏疏上了以后,举朝震惊。在该年的六月,胡易再次弹劾章恪误事,“八年六月,吏科给事中胡易又劾公旷官废事上”。弘治九年,胡易弹劾朝中大臣文恬武嬉,耽误国事,“弘治九年六月……吏科给事中胡易言近因灾变迭叠见,奉旨令文武群臣痛加修省,群臣职务臣未暇悉论,姑举不职之甚者言之。如户部侍郎黄杰、南京户部侍郎李益、南京大理寺卿章恪、南京太仆寺卿张贲、工部尚书刘璋、南京礼部尚书童轩、宣府总兵官马仪、大同总兵官神英,或旷官废事,或损民剥军,谓宜罢归田里,或投置闲散,别选贤能以充委任,不然非所以修人事格天心之道也”。这一次胡易几乎弹劾了一大半朝臣,文武官员皆在其列。
弘治十一年(1498年),胡易46岁,升任为吏科右给事中,不久就因言说灾异而被关入监狱。此事的缘由,在于胡易弹劾太监贺彬贪赃枉法,贺彬见此也趁机弹劾胡易。大怒的弘治帝便将胡易打入大狱,“给事中胡易劾监库中官贺彬贪黩,彬亦讦易,帝遂下献、易诏狱,谪献蓝山丞”。朝臣皆知胡易的冤枉,纷纷展开救援,如中山王徐达的后裔徐俌“上书救之”;名臣何孟春陈情“欲加之罪,固自有辞,臣愚但恐非陛下求言始意”;刑部主事房瑄“抗疏申救,兼劾太监韦泰、尚书白昂,比党乱政,时论伟之”。可见当时胡易之举,备受朝臣的称赞,才会有此行动,所以不久之后,胡易官复原职。
弘治十二年(1499年),胡易转任户科左给事中。《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一载:“弘治十二年六月……户科左给事中胡易俱往会鞫时,曰永辞少屈,廷玉从旁助之。”
直陈时弊的给事中——卢逵
卢逵(1545年—1637年),字秉渐,号云路,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成绩为三甲第196名,累官至尚宝司少卿。卢逵著有《易经儿读》《渐甫语录》《吏科奏议》《宁都县志》等书籍,是宁都有名的才子。为纪念卢逵,宁都百姓专门为他建祠立祀,岁岁祭祀不绝,清雍正版《江西通志》曰:“卢太常祠,在宁都城隍庙右,祀明太常卢逵。”
万历十三年(1585年),卢逵41岁,升任吏科给事中。上任不久,卢逵就上疏朝廷,指陈时弊,“万历十三年七月……吏科给事中卢逵陈四事,一曰重纶音,如壬午覃恩迄今四阅岁,京官之文犹有未发者矣,请谕撰文诸臣如期进呈,至于王诰亦宜追万历七年题准,例责二司入贺,官按季带赍给散;一曰酌叙迁,四品五品京堂官升迁当以俸为序,不得专论资望,开速化之渐;一曰疏贡途,嘉靖八年题准一科举人,止选学正教谕,而今一选之中,授训导者强半,占缺既多,贡途遂滞,宜复旧例;一曰广钦恤,近者恤录诸臣,每视驳之多寡以为殿最,诸臣以畏驳为心,多从原罪,不敢开释,有一郡止一二人者,臣谓为民求生多驳奚罪?今岁宜一遵敕书开载事例,尽心平反。”
这封奏疏非常有名,道出了万历帝时期朝廷存在的弊端。万历帝也很重视,他看完奏折后,回道:“朕召见辅臣,正欲商确治理,疏中有关系者,下所司奏闻。”因其直陈时弊的品性,不久卢逵升任为吏科右给事中。其间,卢逵出使鲁王,清正廉洁,“奉命册封鲁、周二王,各赠千金,不受”。
善于用兵的给事中——曾应遴
曾应遴,字无择,号二濓,明崇祯七年(1634年)二甲进士第46名,在崇祯朝累官至兵科都给事中,在南明小朝廷累官至兵部右侍郎、佥都御史。曾应遴著作丰富,有《枢垣言事》《篆草焚余》《石林诗草》存世。其在《南明史》有传,方以智为其撰有《曾少司马墓志铭》。
崇祯十二年(1639年),曾应遴39岁,升任兵科给事中。曾应遴娴熟军务,在任期间多有建树。当时后金军队驻扎在义州,大种粮食,曾应遴上疏朝廷:“此虏欲借广义为犄角持久计也。义州在所必争,当急乘其营未固出战,使喘息走死,仍用海师或朝鲜。凡回乡贩使,皆可纵为用,则义缓着亦奇着也。且诚欲蔽前峰而固山海,则锦右肘腋之间,不可不熟审处,不得以婴保八城而已。”后果不其然,没过几天,朝鲜使者李舜男来报说:“登州哨军望见旅顺北岸,清亦驾朝舡百余艘以为防。”曾应遴还弹劾总兵陈洪范轻信叛徒,致使损兵折将,“陈洪范轻信五营之兵,遣将官马廷宝、徐启以兵百二十为彼协助,今并为贼携去,洪范亦几被虏”。
同年,曾应遴转任工科右给事中。其间,曾应遴奉命去江西、广东督兵饷,并打击不法官吏,“置奸吏魏恒法于理”。
崇祯十三年(1640年),曾应遴转任刑科左给事中。崇祯十五年(1642年),后金攻陷保定、大名、广平、河间等地,天下震惊,曾应遴上书皇帝,提出克敌之策,“奏请航海攻心,谓造海船三千,载精兵六万,自登莱渡海,入三韩,攻其腹心,则彼入犯之兵自必亟去”。崇祯帝很欣赏这个计谋,然工部核算需要白银600万两,各部门互相推诿,无人愿意承担此事,只能就此作罢。后清军再次入侵,曾应遴又提出建议,“使郑芝龙联日本,从日本通朝鲜,缀其后,且得廉将用海师,则海禁可撤,而利归中国,侦探皆清所不及,臣前谓回乡贩使可纵为用者此也”。然而当权者嫌曾应遴多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执政以为海宇澄清,寝不行”。
崇祯十六年(1643年),曾应遴升任兵科都给事中。曾应遴见朝礼荒废,上《肃朝礼疏》,疏曰:“臣今细察武职各衙门,籍簿中有填注差病,亦有止造见任者,或有差回病痊不填注者,又有止填痰嗽不言注籍者……伏祈勅下该部申饬各衙门,嗣后凡有牙牌应朝参官员,务要明白详注,一投长安门,一投直月该科,若有差回,病愈故违不填,及以寒嗽混入希图安坐者,臣等与直日该科指名参奏,庶朝礼肃而人心知警。”
是年李自成、张献忠“连破荆襄湖陕”,曾应遴上疏朝廷,提出防敌之策,“防寇有三大着:一曰大江上流,一曰九江,一曰皖城,皆留都藩屏”。不久,湖北承天府被攻破,形势更加危急,曾应遴再次提出抗敌之策,“应遴议守武汉,且曰:‘先责左良玉剿荡献忠,而江督吕大器度稍褊急,恐不能用良玉。’又曰:‘臣料贼多秦人,其鸷伏不即窥凤淮者,欲乘孙传庭出关,然后窜入计楚入秦,西由襄走郧,达汉兴西北,由邓淅达商洛,皆有阨防。其北由南阳达潼关,为贼进路,即传庭出路矣,传庭必当持重譬奕者,传庭与闯贼姑成持局,而伺隙以图献忠,一劫胜则持自觧矣。’”曾应遴的意见极具先见之明,后来果然如其所料。孙传庭战败后,情况势如累卵,崇祯帝向曾应遴请教防守要地,曾应遴指出“今要地首在淮阳,急在朝蒲,中则青兖”,最后李自成的大军便是从朝蒲进军,攻入了京城。
李自成大军进发时,蓟州告急,朝廷以范志完督师,而后又准备让赵光抃代替范志完。范志完乃周延儒所举荐,曾应遴以为其人庸碌,不足以担大任,于是“直指其奸”,崇祯帝亦有此想法,“上欲诛志完”。周延儒力挺范志完,后见范志完保不住,于是令人弹劾赵光抃。曾应遴见此,上疏陈述赵光抃可大用,这就与周延儒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他也因此得罪了周延儒。事实上,曾应遴与周延儒关系较好,因为是江西人,他多次受到周延儒的提拔,然为了国事,二人还是闹翻了。后赵光抃在蒋拱宸的督促下,慌忙出兵迎战李自成,因此有了密云大败,曾应遴弹劾蒋拱宸扰乱国事,蒋拱宸也用其他的事情弹劾曾应遴,周延儒借此将曾应遴罢免。曾应遴就此回到了宁都。
在被罢免前,朝廷还准备让曾应遴前去没有沦陷的江西、广东督饷,曾应遴见此,再次上疏朝廷,“国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今天下不安,原于不均。今之乡富,衣租食税,安坐吸百姓之髓,平日操奇赢以役愚民,而独擅其利,有司欲其与绅富出气力同休戚得乎……臣敢请皇上下臣此疏,刊布中外,凡省郡州邑中各有绅富,乡绅例得捐十分之二,富民例得捐十分之一。捐其二,正以守其八,捐其一,正以守其九,利在绅富,而百姓归如流水矣。然后强者各籍乡勇,察照绅富岁入地亩,照例捐租,名为均田,官籍其数上闻。”然因为曾应遴被罢免,这封奏疏亦是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