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村民健康的“扁担医生”

——记“中国好医生”兴国县龙口镇嶂下村乡村医生邓经铭
  “中国好医生”邓经铭。

  邓经铭向记者展示他用过的扁担。

  □记者刘庆元 通讯员廖茂铮 邓君 文/图

  在崇山峻岭中,邓经铭靠着一根扁担,“挑”起守护村民健康的重任。如今,乡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通村通组公路全部硬化,现代交通工具飞驰起来了,但人们还是喜欢称他为“扁担医生”。

  近日,兴国县龙口镇嶂下村54岁的村民刘明辉带着妻子,来到该村卫生健康服务室,向乡村医生邓经铭不停地表达感谢。

  刘明辉告诉记者,他家因小孩读书等因素,曾经被列为贫困户,后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2015年实现脱贫。这几年,他一直在广东务工。2021年7月,他患痛风无法干活,生活不能自理,只好回家治疗。回家后,他找到邓经铭治病。邓经铭考虑到他家经济条件困难,无偿带其家人上山采挖制作中草药,免费上门治疗。经过邓经铭两年的医治,2023年8月,刘明辉竟然能够下地干农活了,生活可以自理了。

  “多亏邓医生,因为有邓医生的无偿帮助和免费服务,我才能够重新站起来,不然我现在还躺在床上。”刘明辉激动地说。

  邓经铭祖祖辈辈居住在芦溪村,相邻的嶂下村人却把他当成嶂下村人,村民们每当头痛脑热首先想到他。

  40多年来,邓经铭坚守学医初心,跋山涉水守护村民健康,崎岖的山路见证了他的执着。近年来,他获得“中国好医生”“江西好人”“赣州好人”“龙口好人”,兴国县“公共卫生服务先进个人”“优秀医师”“最美乡医”等称号。村民亲切地称他为“扁担医生”。

  A 创办村里第一个诊所

  邓经铭生于1961年10月,兴国县龙口镇芦溪村人,1979年7月高中毕业,1980年8月至1983年7月参加兴国县卫生学校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1983年8月考取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在芦溪村开设了第一个诊所。2018年3月17日,嶂下村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挂牌运营,随后邓经铭被龙口镇卫生院聘请为嶂下村乡村医生。

  说起当村医的初衷,缘于邓经铭妹妹的一次生病。1979年12月的一天晚上8点多钟,邓经铭3岁的妹妹突然发烧、腹泻,又逢天降大雨,村里没有诊所,父亲和他只好轮流背着妹妹到5公里以外的龙口乡卫生院看病,两人艰难地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由于得到了及时治疗,妹妹转危为安。

  在背着妹妹回家的路上,邓经铭想,如果村里有个会治病的医生多好,就不用跑这么远去看病。于是他跟父亲说:“我要学医治病救人。”他父亲回答:“农村学医的都是祖传的,你是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你母亲患有肺心病,家里没钱送你去学医。”虽然父亲态度坚定,但邓经铭还是下定决心要学医。

  1980年8月的一天,邓经铭找到在兴国县卫生局工作的同村人蔡邦茂,把自己想学医治病救人、立志改变山村缺医少药状况、守护村民健康的想法告诉他,看他能否帮自己圆梦。后来,蔡邦茂推荐他到兴国县卫生学校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

  1983年8月,他完成学业后,考取了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回村申请办理医疗诊所。当蔡邦茂得知邓经铭回村办诊所时,自己掏钱购置了一套包括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药箱等崭新的医疗器具赠送给他。邓经铭和他的妻子把家里的生猪卖了140多元,向邻居借了100元,共筹集了240多元购买开办诊所的必需药品,腾出家里5平方米土坯房饭厅作诊所用房,用妻子陪嫁的一套桌椅作为诊所桌椅。1983年10月21日,他办起了村里第一个诊所。

  从这天起,芦溪村和嶂下村的村民有一个固定看病的诊所,再也不用因小病小痛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到乡镇卫生院去看病了;也是从这一天起,邓经铭踏上守护村民健康的医路征程。69岁的芦溪村村民邓经美,曾经担任了22年村干部,他说:“邓经铭创办了村里第一个诊所,方便了村民看病。他服务好、责任心强、人品好,看病便宜。不管什么时候找他看病,都随叫随到。”

  B 挑着竹筐和药箱出诊

  芦溪村和嶂下村的村民都分散居住在山头上或山坳中,村民出行基本靠步行。为了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邓经铭经常上门帮村民看病。

  因为山高路陡,他就用扁担,一头挑着用竹筐装着中草药,另一头挑着药箱和医疗器材,行走在崇山峻岭中。这一挑就是33年,直到2016年修通村组公路。

  他每天挑着担子出诊,在悬崖峭壁间行走至少20公里,经常一天下来只能诊治一名患者。这33年,他挑坏了31个竹筐、用坏了16根扁担、穿破了83双胶鞋、行走山路24万公里以上。

  嶂下村村民钟光女回忆起邓经铭上门看病的经历时,充满感激地说:“不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叫他上门看病,他都随叫随到。以前,他都是用扁担挑着竹筐和药箱上门治病,上山下坡,山路崎岖,确实很辛苦;现在路修好了,可以骑着电动车上门看病,他再不也不用挑担走路上门了。”

  嶂下村老支书刘桂发说:“虽然邓经铭是芦溪村人,但我们早已把他当作我们村的人。我们村的人基本上是一家一个山头居住,或者一个山坳居住一户农户。尽管芦溪村也有几名乡村医生,但我们村的人生病了,首先想到他。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扁担医生’,不管谁叫他看病,都是先看病后付费,没有钱的就先记账。”

  C 从不催要患者医药费

  随着儿女们的长大,邓经铭原先居住的土坯房已拥挤不堪。他申请的宅基地在1993年9月就批准了,直到1998年,他一家四口人实在没有办法挤在狭小的土坯房里,于是向银行贷款4万元,又向邻居借了8000元,建起了两层的水泥砖瓦房。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虽然没有钱建住房,我们也不能向村民催要医药费。”邓经铭的妻子钟四秀说,夫妻俩都不催要患者拖欠的医药费。邓经铭始终不收出诊费,自己采挖的中草药免费给村民治病。

  新房竣工后,他首先想到的是改善村民就医环境,把新房的第一层全部用来做诊所,并把患者拖欠医药费的账本烧掉,但4.8万元建房债务,他却整整花了3年时间才还清。

  芦溪村和嶂下村的村民普遍反映,邓经铭不管有多大困难,他首先想到的是村民健康,宁可亏欠自己和家人,也会尽其所能守护好村民健康。

  “要不是邓医生的帮忙,躺在床上3年多的85岁母亲不可能那么健康,邓医生上门服务3年多,没有收出诊费,真是我们的亲人。”嶂下村团结组村民刘春华说。

  刘春华的母亲在2021年12月摔断了右股骨,原先在广东惠州治疗。2022年春节期间,老人回到家中,由其长子刘春华负责照看。刘春华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懂如何护理老人,他只好请邓经铭上门指导。邓经铭不仅手把手教他护理,还指导他如何购买药品和医疗用品。在邓经铭的悉心帮扶下,刘春华掌握了一些护理常识和方法,他的母亲在床上躺了3年多,没有生褥疮,也没有出现皮肤组织溃烂。

  55岁的嶂下村杨背组村民刘志俊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嶂下村人都喜欢找邓医生看病,因为他服务态度好、医疗技术好,看病也便宜。他行医40余年,虽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从来不会催要患者拖欠的医药费。”

  择一业,终一生。当有人问邓经铭:“是什么原因让你40余年如一日扎根在大山深处,一心一意守护村民健康?”他说:“我学医的目的就是改变村里缺医少药的状况,不是用医疗技术来赚钱,而是让村民生了病,有地方看病,有医生治病,没有赚到钱不后悔,我这辈子只做守护好村民健康这一件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记“中国好医生”兴国县龙口镇嶂下村乡村医生邓经铭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科教
   第04版:周末
守护村民健康的“扁担医生”
章贡清流映古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