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余书福
“一大早,我就看到执法人员在章江左岸亲水步道来回巡查,这对布设地笼、撒网捕鱼者来说是一个震慑。但我希望执法人员采用明察暗访的形式可能会更好,毕竟这些捕鱼者反侦察的能力也很强。”6月19日,赣州市民牛女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6月19日,本报以《地笼捕鱼为何屡禁不止?》为题,刊发了赣州市中心城区章江国家湿地公园内,有人顶着“天网”监控公然布设地笼,破坏湿地生态的报道。稿件刊发后,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赣州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也迅速做出回应,该科一名肖姓工作人员说,当天凌晨5时许,他们就组织了执法小分队,对市民反映的章江左岸武龙大桥至章江大桥段的水域展开巡查,并未发现有人收地笼和撒网。
然而,当日6时许,记者在章江右岸紧邻武龙大桥处的游步道观察时,发现江对面的草丛中有一名身着绿色衣服的男子在撒网、收网,记者立即将该情况反馈给了执法人员。
但执法人员同记者抵达现场后,该男子却如“隐身”般消失得无影无踪。记者和执法人员分头在沿江边仔细搜寻数百米,也未见到其踪迹。
“这里草丛茂密,步道与江滩有坡度,可能他趁我们赶过来的间隙,钻进草丛或下了江滩躲起来了。”一名执法人员坦言,湿地公园范围大,监控虽有覆盖,但草丛、桥墩下仍是盲区,违法者熟悉地形,很容易避开巡查。
为何地笼捕鱼问题在“天网”监控下仍屡现?记者调查发现,多重因素交织导致问题难以根除。有市民反映,此前曾见过违法者被查后,换个位置继续布网;其次是监管存在盲区。尽管沿岸布设了摄像头,但草丛、浅滩等区域仍是“视觉死角”;此外,违法者多为中老年人,熟悉水域环境,常选择执法空隙快速作案,难以被及时发现。
当日下午3时许,这名肖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执法人员下午时段再次来到章江左岸巡查,现场抓获了一名来江边收网的老年男子。执法人员表示,会先将他带回局里做进一步调查。接下来,他们还将优化巡查机制,并计划对章江国家湿地公园区域内展开一次集中巡查。但对于“隐身”偷捕的顽疾,希望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共同织密“全民守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