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生
6月17日,在南康中学北校区的巡回审判现场,被告人肖某的忏悔让300余名师生揪心:“高中毕业后被朋友带偏,吸了‘上头电子烟’,如今追悔莫及。” 这一幕揭开了毒品对青少年的隐秘侵蚀——当新型毒品披上“时尚”外衣渗透校园,当“朋友分享”成为陷阱的伪装,青少年正需要筑起一道坚固的防毒防线。
赣州两级法院审理的多起案件显示,未成年人已成为毒品犯罪的高危群体。近日石城县人民法院审理的首例涉电子烟案和龙南市人民法院2023年判处的赖某制造毒品案中,涉案的电子烟正是近年诱惑青少年的“毒陷阱”;赣州经开区人民法院2024年审理的钟某贩毒案里,多次容留他人吸毒的场景,暴露出青少年在社交圈中可能遭遇的毒品风险。数据更警示我们:赣州检察机关近年来在办案中发现,相当比例的容留吸毒对象为未成年人,这些案例背后,是青春被毒魔吞噬的惨痛现实。
所幸在赣州,一场针对青少年的禁毒防护网正在织密。市中级人民法院走进校园开展 “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活动,用真实庭审让学生感受法律威严;检察机关三年来开展未成年人禁毒教育活动200余场,20万青少年通过法治课、宣传视频认识毒品危害;公安机关创新“禁毒+文旅”“禁毒+体育”模式,将禁毒元素融入传统节假日,融入“村 BA”、健步走等青少年喜爱的体育赛事,让“无毒最幸福”的理念深入人心。南康区人民检察院拍摄的《护苗行动》短视频,更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成为国家级禁毒宣传范例。
对青少年而言,拒绝毒品需要牢记三个“不”:不接受陌生人递来的电子烟、不明饮料;不轻易涉足治安复杂的娱乐场所;不盲目跟随“新奇潮流”尝试所谓“解压好物”。当赣州的“慧探”小程序在排查制毒隐患,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者在守护回归者,青少年更应明白:防毒不是被动等待保护,而是主动对任何毒品诱惑说“不”。
青春本应如春日的樱花般绚烂,别让毒品的阴霾遮蔽成长的阳光。从校园课堂的禁毒宣讲到街头巷尾的防毒提醒,每个青少年的自觉拒毒,都是对青春最珍贵的守护。记住,远离毒品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人生铺就一条无毒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