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李鑫 肖国卫)葫芦丝声悠悠响起、舞蹈绽放童真活力、花样跳绳动作连贯……近日,章贡区2025年春季课后兴趣活动服务成果展举办,通过艺术表演、作品展示、技能比拼等形式,全面展现了“五育融合”的丰硕成果。
活动现场,西津路小学向新赣南路社区捐赠了一幅学生集体绘画作品,主题为“儿童友好 让社区更美好”。这幅引人注目的作品,生动记录了孩子们在课后服务中的点滴进步和成长蜕变。
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环节。章贡区深化“一校一品、一校多特”办学实践创建,将课后服务与体教融合、体艺“2+1”工程深度结合,以“社团+拓展”的双轨模式,构建特色课程内容体系,如章江路小学成立金帆交响管乐团,开设铜管、木管、打击乐专项课程,邀请专业教师团队开展每周常态化训练,联合高校音乐学院专家定期指导,为学生打造专业化艺术培养路径。
据悉,章贡区各学校累计开设基础托管班1299个、兴趣课程班1882个,将射击、摔跤、陶艺等特色项目引入校园,精品打造AI双师课程25门,建立“点单式”服务机制:由学校按自身办学特色推送个性化课程清单,让家长学生自主选课,结合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在校期间熟练掌握2项至3项体育技能,培养1项至2项艺术爱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章贡区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探索“引进来+走出去”双向资源整合模式。一方面,建立包含7大类资源的课后服务资源库,引进优质培训机构32所、体育社会组织19个、校外专业师资298人次,引入非遗传承、人工智能等112门特色课程,投入60余万元升级体育艺术设施,实现城乡学校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赣南红色教育基地、社区主题展馆等校外场所,开展“行走的课堂”实践活动27场,参与学生近万人次。针对农村学校专业师资不足、特色技能不强等问题,实施“一专多能”教师培养计划,组织专项培训12场次,参训教师1000余人,培养出既能辅导作业又能开设特色课程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今年春季学期,章贡区中小学课后服务成效显著:累计服务学生10.68万人次,为3890名贫困学生减免费用129.06万元。在走访调研中,学生们纷纷表达期待:“我想深入学习非遗技艺”“希望开设无人机课程”……这些心声正推动着课后服务持续优化升级。
章贡区教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袁红表示:“孩子们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下一步,我们将推进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迭代,拓展校外实践资源,开发更多前沿科技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色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