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媚
1979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跨越山海,再次踏上赣州这片土地。他就是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与中国工人并肩奋斗、为“工合运动”倾尽心血的路易·艾黎。当他走进赣州的街道,时光仿佛倒流,往昔的点点滴滴如电影般在他眼前浮现。
江西气体压缩机厂的前身是赣州机器厂。1951年初,在赣州专署接管赣州水东机器合作社20多部大小机床后,赣州机器厂正式成立。而水东机器合作社的创建历史可追溯至1938年。彼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赣州作为后方重要城镇,承担着为抗战提供物资支援的重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和爱德加·斯诺等发起了“工合运动”,旨在通过组织难民和失业工人进行生产自救,为抗战提供物资支持。1938年,东南工合办事处(旧址在今赣州市西津路小学内)在赣州成立,路易·艾黎亲自到赣州筹备相关工作。
在东南工合办事处的支持下,水东机器合作社于1938年9月在赣南水东大庙前成立。这里汇聚了从安徽、浙江、江苏以及南昌、汉口等沦陷区辗转而来的工人。他们不甘心屈服于敌人的奴役,带着家眷逃至赣州。尽管得到了政府的收容和救济,但工人们凭借优良的生产、劳动传统,拒绝不劳而获的生活。
在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提供的4万元长期借款的激励下,工人们挑土、搬木头、运石头,建起了十几间简陋厂房。随后,他们从福建、宁波、浙西、韶关等地购置了19部机器和大批原料,并邀请了19位优秀技师,收集了完备的工具。在艰苦的条件下,水东机器合作社这座小型机器工厂就此建立。
经过8个月的艰苦奋斗,工人们成功制造了100多台小型机器,涵盖弹棉机、织布机、印刷机、榨油机、抽水机、肥皂机、磨面机、木炭引擎等多个品种。这些成果标志着赣州的机器生产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为当地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们还修复了江西公路局及各大工厂的汽船和机械配件。
翻砂间泥浆四溅,工人们满脸泥污仍埋头苦干;机器间油烟弥漫,工人的脸庞被熏得黝黑;煅工部红热的铁花飞溅,打铁工的衣服被烧得破洞累累,宛如渔网;在模型部和钳工部,工人们挥舞着强壮的手臂,不分昼夜地忙碌着,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拼搏奋进。工人们不辞辛劳工作的场景,让每一个目睹和听到的人无不为之振奋和感动。
他们的努力赢得了各方赞誉,赣南地区的数十个生产部门也因此受益。植物油、面粉、粮食、纸张、布匹的产量大幅提升,劳动的价值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水东机器合作社的招牌上醒目地写着“保证责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彰显着合作社的宗旨与精神。合作社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管理架构清晰高效。全体社员通过公选,产生了一位理事主席和四位监事,分别组成理事会和监事会。重要事项必须经过社员大会审议通过后,理事会才能执行,充分体现了民主决策的原则。合作社的工资根据工作强度和技术难度确定,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人们在艰苦条件下,拒绝外界的高薪诱惑,以实际行动展现了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团体大局的团结精神。
路易·艾黎对水东机器合作社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他不仅深入车间,对于生产难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还努力改善社员的居住和饮食条件。1939年5月,路易·艾黎因奔波各地指导“工合运动”而过度劳累,在从屯溪到赣州的途中病倒,患上了伤寒和痢疾,卧床两个月。即便在病中,他依然牵挂着合作社的发展,其坚韧与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社员。1940年7月,为了表达对艾黎先生的感激与敬意,水东机器合作社全体社员制作了一面写有“工人之友”的彩旗,并在社员大会上郑重赠予他。
水东机器合作社还在中共赣州市委的指导下成立了党支部,积极开展政治教育工作。党支部以夜校、图书室和俱乐部为依托,通过教唱抗战歌曲、编排演出话剧等多种形式,激发社员的爱国热情,使他们精神受到极大鼓舞,全身心投入生产劳动,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他们编排的抗战剧《黎明》在赣县联合公演中表现出色,赢得广泛赞誉。他们还把抗战宣传带到了乡村,用粉笔书写标语,传递抗日心声。在五一劳动节,赣县各机关团体1000多人满怀热情参与了他们的庆祝活动。工人们饱含深情地说道:“我们从敌人铁蹄下逃离,从沉重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我们深知自己所处的立场以及肩负的重大责任,定会将全部的血汗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国家和民族。”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关键时刻,亚洲战场战火不断。日本军队在中国南方地区造成严重破坏,美国空军派出装备新型B-24“空中堡垒”轰炸机的部队参战,但该轰炸机对起降场地要求极高,急需建设特级巨型机场。经勘察评估,大余县新城凭借地缘和地理优势被选为机场建设地。机场建设中,铁轨铺设急需枕木和道钉,枕木可就地取材,道钉生产却陷入困境。东南工合办事处迅速集结水东机器合作社工人,投入生产。当时条件简陋,工人们采用手工锻造方式,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首批3000枚道钉的生产任务。据工人回忆,车间炉火昼夜不息,燃烧了整整七天七夜,工人们的脸被烤得通红,宛如燃烧的火焰,但他们毫无怨言,无人退缩。
1945年,日军兵临赣州城下。面对严峻复杂、危机四伏的形势,水东机器合作社的工人们毫无畏惧,奋勇向前。他们迅速而有序地将机器设备进行拆卸,并在敌军的重重封锁与威胁下,踏上转移征程前往会昌。一路上,山路崎岖难行,敌机频繁轰炸,诸多艰难险阻接踵而至,但工人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与顽强拼搏的精神,成功克服重重困难,安全完成设备转移任务。抵达会昌后,工人们顾不上休整,立即恢复生产,全力以赴投入到为盟军修理器械件的工作中。他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完成了价值50多万元的器械件修理任务,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光荏苒,那些与路易·艾黎并肩奋斗的日子,以及工人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始终在赣州这片土地上延续。“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是跨越时空的力量,它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团结一心、脚踏实地,就能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