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怡岚 文/图
近日,赣南医学院迎来了2020级的新生。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3100余名新生,将在这里结识同窗伙伴、贴近红土赣南、传承红医精神,开启他们人生崭新阶段。
作为一所以医学学科为主,立足赣南老区的高等医学院校,赣南医学院在79年的办学历程中,不断创新办学思路,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江西尤其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医学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科研大突破为学校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对于任何一所高等院校来说,科研水平和科研力量都是支撑学校发展的重要“家底”,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让赣南医学院科研处处长范小娜欣喜的是,这几年,赣南医学院的“家底”越来越厚。
“今年上半年,学校就获科技成果奖11项,其中2019年度江西省创新争先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8项,参与校外项目获奖3项;申请专利22项,39项授权集中获批。学校和附属医院共获批省科技厅自然科学项目40项。”范小娜说,“如果只算省级科技成果奖的数量,近3年间学校共斩获19个,远超此前数十年间获得科技成果奖数量的总和。”
科研成果缘何在近几年“井喷”?在范小娜看来,与学校加大引才力度、提高科研投入、鼓励科研行为的积极举措密不可分。“2017年以来,学校在鼓励科研上下大功夫、用大魄力。我们先后引进了100多位博士,极大充实了科研力量;整合建立起学校科研中心,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用于支持科研,为科研出成果创造最佳平台。”范小娜说。
舞台搭起来,好“节目”纷纷亮相。范小娜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的科研氛围空前浓厚。2018年我们申报的8项科研成果有4项获评省级科技成果奖,极地大鼓舞了学校的科研士气。2019年,学校参与科技成果奖申报的课题达29个,最终9个奖项落地,创造了省级科技成果奖数量居全省第二的好成绩。”
成果转化才是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学校以科研服务地方卫生健康事业的题中之意。近年来,赣南医学院以附属医院为前沿阵地,不断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让众多更加先进的诊疗技术在附属医院实现落地,直接造福赣南患者。
2015年,学院赣南油茶产业研究开发中心获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证,2019年成功立项省发改委“油茶医药保健及功能产品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积累,该中心累计获得国家级项目31项,省部级项目47项,省自然科学奖8项,各类专利29项。更为可贵的,学校与章贡高新区合作共建赣南医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并于去年11月入驻青峰药谷,12个产品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油茶的综合利用率,延伸油茶产业链,也成为学校通过自身科研力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眼成就。
教学创特色培养德技双馨的卫健人才
从1941年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创立,到198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赣南医学院;从2010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到2017年荣获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赣南医学院在79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医学学科为主,理学、工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体系,拥有30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500多名全日制学生在这里接受教育。
近年来,赣南医学院围绕人才强校、质量提升、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校园环境改善“五大工程”发力,不断推进学科建设,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提升师资水平,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各项管理体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2019年,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创新高,学校现有人才考取博士52人,比去年翻了两番;在校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14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20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学校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学术、专业技能、体育、英语竞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教书育人,盼学子德技双馨。一直以来,赣南医学院在教育理念上始终秉承以德为先,注重思政教育,传承红医精神。
6月10日,赣南医学院党委书记李恭进为学校师生讲授了一堂以“抗疫是部教科书,需要时常去阅读”为主题的战疫思政课,回顾疫情历史,传递战疫力量,更激励青年学子以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为榜样,爱国爱党,不负韶华奋发向上。9月17日,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潜为2020级新生上了第一堂思政课,以“知大势、明校史、爱赣医”为主题,让新生了解自己所处的是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学校,未来将从事怎样的工作,深深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
如果说上好思政课是学校近年来加强德育的重要抓手,那么传承红医精神,则是学校数十年长期坚持、一届届学子共同领悟的文化之魂、精神内核。赣南医学院建设了国内首家关于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的专题性博物馆——红色卫生史博物馆,展出各类苏区卫生史图片和文物展品1500余件,与红医学校、红医精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起,成为赣南医学院传承与弘扬红医精神的重要阵地。
为更好传承和弘扬红医精神,赣南医学院还组织力量不断挖掘和研究红色卫生历史,加强“红色卫生文化研究资料库”建设,不断凝练红医精神内涵。同时,常态化开展红医精神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瑞金中央红军医院旧址等革命圣地,开展红色卫生资源调查、红医精神宣讲、红医后代访谈等,让红医精神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规划中去。
扎根红土地为服务群众健康贡献力量
9月8日,赣医一附院的全体师生通过集中观看、线上观看等方式,全程观看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直播。对于他们来说,抗疫英模的事迹触发的是更深层次的共鸣,因为一些不惧牺牲、勇担重责的逆行者,就在他们的身边。
在这场严酷的疫情阻击战中,赣南医学院3个直属附属医院全力配合赣州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赣南人民筑起牢固的生命健康防线。同时,先后6批次115名医护人员请缨逆行,奔赴湖北武汉、随州抗击疫情一线,彰显了赣南医护人员的职业风貌和担当精神。学校及第一附属医院还与湖北随县、广水两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当地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江西医疗队”。
生于赣南,长于红土,赣南医学院从红土地汲取养分,同样高度重视加强临床实践能力、服务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创办于1958年的第一附属医院由学校门诊部成长为赣南唯一的省直省管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成功进入中国医院影响力百强排行榜,泌尿外科、耳鼻喉科、普外科、消化内科四个专业跻身全国各专业百强。临床医学学科利用区域资源优势,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构筑了覆盖赣粤闽湘的医疗服务体系;面向全市县级基层医疗单位,学校及附属医院常态化派出专家团队开展义诊活动,积极搭建危急重症救治网络、直升机飞救系统,建立远程会诊救援、双向互助转诊机制,真正惠及百姓健康。
在满足最基层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方面,长期以来,赣南医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面向基层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2015年7月,学校首届定向免费教育五年制医学生277人全部到协议单位报到,履约率和入编率均为100%,并产生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联动效应。据不完全统计,学校73.02%的校友在二级及以下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扎根基层医院、农村卫生院等,为基层医疗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医学类学校就应该这样,多培养能扎根基层、技术扎实、医德高尚的好学生、好医生。”这是宁都县肖田乡村民夸奖扎根卫生院的赣南医学院毕业生杨鹏的话,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成果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