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胸装圣训 心在近思

——《近思录》读后感

  □邱封林

  漫漫书海,任我遨游。近日喜欢上朱熹、吕祖谦合撰的《近思录》,果断买下,置于枕边,睡前醒后翻翻阅阅。

  全书十四卷,有道体、为学、克己、家道、治体、教学等等,该书总结了从《易经》以来儒家思想的精华,朱熹说,四书是六经的阶梯,而《近思录》是四书的阶梯。所以明清时代,《近思录》成为士子必读书,家喻户晓。流传几百年,自然其中的文化精髓,广受社会各界推崇。朱熹和吕祖谦也都是进士及第出身,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弘扬和发展儒学经典,死后受到官方极度推崇。清康熙帝更是,升朱熹为配享孔庙的第十一圣。《近思录》的每一句语录,都是源于北宋思想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的著述,读后让我颇有感悟,身心得到一次如沐春风般的洗礼。

  在卷一《道体》27则中“伊川先生曰:公则一,私则万殊。”程颐说:每个人秉承公心,则看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如果每个人用的是私心,那就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来。世人都能客观公正的办事看事,世界平静闲适许多,纠纷矛盾就会减少许多,钩心斗角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和平的阳光就不会被矛盾的乌云遮盖。那将是,和谐幸福洋溢着整个社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无私的人民遍布每个角落,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在《为学》篇第3则中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孔子送给颜回的语录,非常适合我们小学教师教给学生作为日常生活的举止行为标准。因为看惯了“非礼”的现象,就会觉得做了“非礼”的事也很正常。如果常和不讲仁义道德的人交往,看惯“非礼”的人和事,听见某些丑行陋径是非不分,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哪还心有圣贤?哪还心存仁义?同时,这段语录还充分证明,教育不是学校、老师在校园里能解决得好的,需要社会给孩子们多些“礼义仁”的榜样,多树些文明积极的形象。孔子赞颜回曰:“不迁怒,不贰过。”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影响工作,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犯错,这就是颜回能成为圣贤的原因。试想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为达目的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美德教育缺失的后果。有些父母,不能带给孩子“礼”的言行,如家庭争吵不休,公共场合行为放肆等,不能让儿童从小知礼学理,何来和谐的家庭?怎能造就知书达理的下一代?

  最令我刻骨铭心的句子,莫过于卷十四中吕与叔《明道先生哀辞》云:宁学圣人而未至,不求以一善成名。宁可学习圣人之道不能达到,也绝不用做一件善事来成就自己的名声。宁以一物不背泽为己病,不欲以一时之利为己功。多么崇高的境界!多么宏远的理想!认定自己这辈子就要学圣人,不急功近利,不半途而废,不求声名远扬。以天下间万物广受圣人之道恩泽为己任,难怪连年长于明道先生的王安石也敬他三分。我的内心被明道先生的思想境界所震撼。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既要做实事好事,又要着眼长远,谋划未来。近观漫漫红尘,低俗者唯名唯利是图,“高尚者”也求以一善二善成名,好让世人对“善人们”刮目相看。再对照自我的言行,我深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所村小带头人,“任其职就要尽其责”。我常常教育孩子们,“人的一辈子不做一件损人利己的事,就是善人。”这是我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每每讲起这句话时我还常常神采飞扬,振振有词。现在我深刻感受到,明道先生程颢才是教育学生的楷模,才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偶像。

  我们这些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让小学生多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多接受高尚情操的陶冶。正如卷二《为学》中所述:根本须是培壅,然后可立趋向也。趋向既正,所造深浅,则勉与不勉。小学教师就是“培壅”,就是帮助学生“立趋向”。如果将来的中国人,能以程颢“宁学圣人而未至,不求以一善成名”为自己言行举止的准则,纵然天资有优劣,纵然环境有差别,纵然不可能成就那么多圣人,但我们的国家一定大有希望,我们的中华文明一定更受异国民众的敬仰。

  历时数月,抓住闲暇,细细品读,阅读让我受益良多。善于阅读的人生是阳光充盈的,善于思考的人生是趋步趋进的。纵然书中有些观点不合潮流,有些片面,但也瑕不掩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会持之以恒地徜徉在阅读的海洋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时事
   第04版:时事
   第05版:周末
   第06版:广告
   第07版:悦读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缝
   第10版:中缝
胸装圣训 心在近思
字词里的年度记忆
荐书
朝颜获丁玲文学奖
《高子》获“2020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