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连标 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

  □钟燕林

  他作战勇敢,冲锋在前,为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信念坚定,留守苏区领导游击战争,与敌人斗智斗勇,保存了革命力量,鼓舞了苏区军民的革命斗志;他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突围时为了掩护战友与敌人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就是瑞金籍革命烈士刘连标。

  刘连标,1902年生于瑞金冈面乡渡头村上店小组的一户贫困家庭。随着1927年南昌起义军在瑞金等地播下革命的火种,刘连标逐渐接受了革命的理念,立下了参军报国的远大志向。1929年4月的一天,刘连标来到离家30里以外的九堡赶圩。正好这天是红四军进入瑞金后,首次来九堡宣传发动群众。早就有革命志向的刘连标在群众大会结束后,圩也不赶了,家也不回了,直接找到部队,毅然参加了红军。

  刘连标参加红军后,跟随部队在赣南、闽西地区作战,表现非常勇敢,经常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在次年春攻打于都杨梅头土围的战斗中,刘连标立功受奖,被提升为排长。后来留在于北独立营担任连长,其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立志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永不叛党。1930年7月,刘连标奉命回瑞金工作,担任瑞金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10月,瑞金地方武装编入红三十五军,刘连标任连长。他率领部队转战在中央苏区各地。因屡立战功,不久后他被提升为团长。1932年6月,瑞金卫戍司令部成立,机关驻瑞金县城杨家祠。刘伯承任司令,刘连标任副司令。刘连标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并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右脚负伤,被送到后方医院治疗。

  伤愈探亲期间,在刘连标的影响下,他的妻子曾兰香也参加了革命,担任了渡头乡(今属冈面乡)苏维埃政府的副乡长。曾兰香以身作则,带领妇女剪短发,放小脚,参加农业生产,宣传破除封建迷信,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不当童养媳。她还积极参加“扩红”支前工作,为红军筹集了大量的物资,动员了很多青壮年参加红军,成为当地得力的妇女干部。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长征前夕,中共中央对留守红军和游击队坚持游击战争作了部署:成立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留下一部分红军。后来,瑞金还成立了游击司令部,刘连标任司令员,领导苏区军民坚持游击战争。

  中央主力红军撤离苏区后,形势急剧恶化。国民党将围攻中央苏区的“进剿军”改为“追剿军”,从北面和东面两路加紧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1934年11月20日,刘连标接到命令,带领瑞金独立营赶到谢坊湾塘冈,伏击了东路国民党军第三师。激战1个多小时,独立营歼灭敌人半个旅,击毙敌团长、营长各一人,俘敌100多人,缴获步枪500多支、机枪3挺,取得了中央红军北上后的首战胜利,狠狠地打击了敌人嚣张的气焰。

  湾塘冈战役后,刘连标带领独立营退守到铜钵山区,继续与敌人周旋。其间,刘连标帮助当地武装恢复重建了渡头游击队。敌人重兵“清剿”的同时,在游击区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为了不连累群众,游击队东躲西藏,露宿荒山野岭。吃野菜、竹笋、野果充饥,游击队员一个个瘦得皮包骨。但为了理想,为了穷人翻身求解放,游击队员跟着刘连标在大山里坚持游击斗争。

  1935年3月,敌人的“搜剿”更加疯狂,形势更加严峻。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瑞金特委和游击司令部决定突围,与河东游击队汇合。按照游击司令部的命令,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和妇女、伤病员必须留下来化整为零,分散隐蔽,不随游击队突围转移。

  3月底,刘连标在安排好留守队员和伤病员后,率部突围。刘连标率部突围先到莲花山、罗汉岩,再转到丝茅坪,准备与福建省兆征县独立营会合。但当队伍经过福建古城太平村时,游击队遭遇国民党军重兵围堵。游击队果断应战,勇猛拼杀。激战中,刘连标的右脚再次中弹。政治委员杨世珠命令警卫员抬着刘连标突围,但刘连标坚决不同意。他把手枪交给警卫员,换上步枪,坚持担负掩护突围任务。面对步步紧逼的敌人,他临危不惧,继续向敌人开枪射击,直至壮烈牺牲,时年仅33岁。1951年,刘连标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印记
   第05版:红土
   第06版:法治
   第07版:教育
   第08版:广告
南昌起义军转战赣南
刘连标 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
以红色资源诠释“四史”
传承“红医精神” 坚持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