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邱士冰 邹忠辉
庭院合围,佳木茏葱,鲜花烂漫,清流环绕,阡陌平整,乡舍错落……5月19日,“行走红三角 奋进小康路”主题采访团走进韶关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记者眼前俨然是一幅现代农业与传统村落和谐相融的美景。
近年来,灵潭村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多元化产业链,带领全村群众脱贫摘帽奔小康,将原中央苏区县红色老区村建设为现代化美丽新农村,在乡村振兴、共同致富的新时代征程中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
传承红色基因 唤醒红色记忆
灵潭村地处南雄市珠玑镇中北部,在梅关古道和珠玑古巷的中间节点上。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共518户2079人。灵潭村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尤其红色文化,有红色人物、红色遗址和红色事迹。
灵潭村是红色英模钟蛟蟠的故乡。钟蛟蟠是走完长征的3个南雄人中的一个,1939年,任晋察冀军区政治宣传部宣传科长的他,在去延安汇报工作途中不幸遇遭日军飞机轰炸牺牲。
灵潭村是南雄农民暴动的策源地。1927年,革命的火种开始在灵潭村传播。1928年2月12日,中共南雄县委在灵潭村鸳鸯围内召开会议,决定举行武装大暴动。第二天晚上,武装暴动取得了成功,震动全省。
灵潭村还曾是广东陆军总医院的驻扎地。1940年至1944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广东陆军总医院在这里驻扎,其间治病救人、兴办学校,和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然而,历经几十年风雨,这些历史遗迹早已破败不堪,历史记忆也在渐渐模糊。曾经闻名四方的红色村,后来的发展竟落后于人,沦落为“泥潭”村。2016年,灵潭村被广东省定为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118人,贫困人口多,村民收入低,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近年来,灵潭村被广东省列为第二批党建示范工程“红色村”示范点。灵潭村党总支把红色传承作为根本动力,把引领发展作为最终目的,让基层组织“强”起来,红色记忆“醒”起来,扶贫济困“实”起来,人民群众“富”起来,村容村貌“靓”起来。
“我们在党建过程中,通过学习红色历史文化,大大地提高了村‘两委’干部的战斗力。”村党总支书记黄建忠高兴地对记者说, 随着“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的推进,红色记忆重新在这片土地上苏醒,红色元素遍布在每一个角落,红色故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盘活红色资源 锻造美丽乡村
上个世纪初,灵潭先贤们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如今的灵潭村,为巩固和强化村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率先实行党组织优化设置在先、党组织领导决策在先、党员作用发挥在先“三个在先”机制,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发展。历经5年建设,昔日“泥潭”村已然化身美丽乡村,这个边远的粤北小村如今展现出新的发展活力。
“老百姓要富,村集体也要富。”2015年,灵潭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5万元,村“两委”号召力不强,办事常常有心无力。村党总支理清发展思路,盘活村内红色资源,探索构建了“租金+薪金+股金”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并成立了村集体公司——济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由公司整合帮扶资金、村集体收入和流转土地、村民入股资金,通过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建立腐竹生产、光伏发电项目、乡村特色旅游、新型农业生产与服务等四大产业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0年,该村集体收入149.5万元,较2015年增长近百倍;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较2015年增长1倍多。
同时,灵潭村以打造生态旅游村、宜居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为契机,借助“千年珠玑古巷·历史梅关驿道”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示范线路,把自身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与乡村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红色旅游精品村。现在,该村村容整洁,邻里和谐,村容亮丽,产业兴旺,2018年成功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又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谈到灵潭村未来,黄建忠告诉记者,下一步,在乡村振兴、共同致富的大背景下,灵潭村将依托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出“一心”“三带”“多点”的“红色研学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总体规划——“一心”即党群服务中心,“三带”包括红色研学带、生态科普带、古驿文化带,“多点”有灵潭乡村振兴讲习所、灵潭古驿站(民宿)、陆军医院纪念园、灵潭产业园、灵潭古戏台、灵潭村史馆等。“我们会加强党建引领,传承灵潭的红色基因,把精准扶贫的成效成果巩固好、拓展好、发展好,与乡村振兴更好地有效衔接。”黄建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