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谢梦云 通讯员朱美娟)清澈的湖水、葱郁的树木、蜿蜒的红色驿道……近日,记者走进寻乌县万木霜天景区,这里山水林田湖草错落有致、风景秀美。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沟壑纵横、沙土飞扬的废弃稀土矿区。
该矿区的绿色蝶变,正是寻乌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示范样板工程建设,聚焦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
为了恢复植被,寻乌坚持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水则水、宜草则草、宜工则工”原则,统筹推进山体复绿、水系治理、农田改良、矿山整治四大工程,通过“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治理模式,对文峰乡七塅石片区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了山绿、水清、林茂、田沃、湖美、草丰、沙净的治理目标,有效恢复了废弃矿山整体生态功能,治理面积达到6.7平方公里。
同时,该县还充分结合项目区红枫种植基础,深入挖掘古驿道的红色文化底蕴,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万木霜天”景区建设,努力打造“中国红枫第一谷”,努力在“绿生态”中展现“红烂漫”,建设一个集生态文明、红色文化、党性教育、拓展体验的综合性景区。
项目矿山整治工程根治了毗邻石排工业园1.1平方公里的地质灾害隐患,提升了园区的绿地水平,并畅通完善了园区水、电、路等网络布局,后续可提供工业用地900多亩,为工业绿色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此之前,为解决废弃稀土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该县投入9.55亿元,先后推进了文峰石排、柯树塘和涵水片区3个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治理矿山14.3平方公里,成功打造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寻乌样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