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用法治思维护航高质量发展

  □袁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及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这在党和国家法治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理论问题,精辟论述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法治更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突出强调了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能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美好生活。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核心要义体现为“十一个坚持”,既是重要战略思想又是重大工作部署,蕴含着四种思维:

  第一、二、三个“坚持”蕴含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底线思维。方向是底线,是高压线,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绝对不能退,绝对不能让,绝对不能突破的红线。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政治底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最根本的保障,法治建设是加强党的领导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底线。任何法治改革的举措或手段,都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为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法治改革的成效归根结底要由人民来评价与认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道路底线。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制度和法治理论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第四、五个“坚持”蕴含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战略思维。法治建设千头万绪。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是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国之大者”。宪法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基,把这个根基打牢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参天大树”就能茁壮成长。只有首先尊重宪法,才能尊重其他法律法规;只有崇尚宪法权威,整个法治体系才能树立权威。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宪法的方向、地位、性质、功能、监督实施和有效保障等方面,全面论证了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重大价值与具体遵循。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也体现了战略思维。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把法治这个根基打牢,只有依靠法治,国家治理体系的协同性、整体性、科学性才有规范依据,治理能力的提升才有规则遵循。

  第六、七、八、九个“坚持”蕴含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统思维。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在要素互相支撑、互相影响,不能割裂这个有机整体。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应该运用系统思维解决在法治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含的五个方面工作就体现了系统思维。过去的一段时间,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立法的功能与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离开了实施、监督与保障,那立法就只具有象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联系越来越紧密,从体制机制的调整,到党纪与国法的衔接转化和协同,又不断完善党纪与国法的系统建设,为法治进步提供了充足的支撑与动力。此外,系统思维还体现在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领域共同建设、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环节共同覆盖、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共同统筹三个部分,这就构成第七到第九个“坚持”。如传统观点将法治政府建设简单等同于依法行政,认为法治政府建设能够单边推进。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只有培育规则意识,才能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只有培育规则意识,公民才会信法守法,遇事找法,这将有利于政府在法治轨道和框架内解决问题,并由此减少政府依法行政的成本。

  第十、十一个“坚持”蕴含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准思维。实现法治现代化,干部队伍建设问题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和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告诉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能平均用力,必须精准提升保障能力,要把症结点找到,把风险点分析和控制住。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用法,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法治建设的各个方面。

  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切实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思维是基于对法治的信仰和遵守,自觉运用法治理念、原则和逻辑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运用法治思维推动工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努力提高法治素养。要培育法律精神。熟知法的价值追求、法治原则,重点掌握法定权力的边界责任等内容,消除权力本位和特权思想,培养尊法守法、自我约束的法律意识。要加强法律逻辑训练。以依法办事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第一原则,运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规定,从法治层面思考和处理问题。

  牢固树立法治信仰。要真诚信仰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观念,敬畏法律、捍卫法治。要把法治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指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

  不断深化法治认识。要认识到法治是人类迄今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要准确把握依法办事是方法和途径、在政策与法律冲突时遵循生效法律、当法理与情理冲突时法律优先,兼顾情理等原则,努力实现法治的价值追求。

  坚决守护法治底线。要做到知行合一,不断加强法治思维习惯的养成,将它融入生命的血脉中,使之成为查找问题的“镜子”、衡量成效的“尺子”、改进工作的“鞭子”。要排除各种非法干扰,对破坏法治的行为毅然决然站出来,自觉做维护公正、诚信、程序、责任的社会主义法治守护者。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党领导法治建设提炼升华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引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不断走向新胜利的光辉思想旗帜。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强大真理力量,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守住本分,守住清贫,守住忠诚,用奋斗之笔谱写新时代壮丽篇章。

  (作者系瑞金干部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时事
   第05版:视觉
   第06版:红土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知行
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用法治思维护航高质量发展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解锁“人民满意”背后的密码
涵养“时时放心不下”的政治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