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春贤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被迫长征,项英、陈毅等临危受命,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在极为艰难的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无数革命前辈和先烈对党忠诚、坚守初心。比如,留守苏区坚持斗争的瞿秋白、阮啸仙、李乐天等,他们先后在赣南这块红土地上英勇牺牲。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和崇高气节,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血写忠诚
初心如磐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时,瞿秋白留在中央苏区,担任中央分局委员兼宣传部长。为了保守秘密,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瞿秋白不顾身患疾病,和韩进一起,继续编辑出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纸的版面样式同原来的一模一样,发行的对象是中央苏区军民,报纸内容主要有:“扩红”、征粮、保卫苏区及动员群众坚壁清野。报纸发行量只有几千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瞿秋白坚持将《红色中华》办到最后一期,即1935年1月21日出版的第264期。据韩进后来回忆:“我跟秋白同志共住一间套间(农村的旧房子),他住里间,我住外间,我们之间相处很好,无话不谈。当时他也受‘左’倾路线领导者的压制,但他始终没有讲过一句对中央、对党不满的话。”
1935年2月7日,瞿秋白主持“火星”“战号”“红旗”等3个剧团,在中央分局驻地于都县黄龙(今黄麟)乡井塘村举行会演,推动中央苏区戏剧活动发展到最高潮。汇演结束后,瞿秋白还亲自给获奖者颁发了奖品。
2月11日,根据中央分局的决定,瞿秋白与原中央政府内务部代理部长何叔衡、中央分局委员邓子恢、怀有身孕的项英妻子张亮、梁柏台的妻子周月林等人从井塘村出发,经瑞金武阳,到达四都山区,与福建省委会合。随后,瞿秋白一行由福建省委派部队护送。2月24日,在福建长汀县水口乡梅迳村(今濯田镇梅迳村),不幸被国民党保安团钟绍葵部发现和包围,经过激烈战斗,护送部队大部分英勇牺牲。邓子恢机智脱险,何叔衡负伤高呼“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跳下悬崖,后被敌人枪杀。瞿秋白等人不幸被俘。
国民党军先把瞿秋白押往上杭,然后于5月9日再将他押送到长汀县城国民党军第三十六师师部。在狱中,面对敌人的百般引诱劝降,瞿秋白不为所动,坚贞不屈。1935年6月2日,恼羞成怒的蒋介石密电国民党驻闽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要求他将瞿秋白在长汀“就地枪决”。6月18日,瞿秋白神色坦然,向罗汉岭走去,沿途唱《国际歌》《红军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到达刑场后,瞿秋白盘膝而坐,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随即,他饮弹洒血,从容就义,时年36岁。
坚守理想
血洒青山
大革命时期,阮啸仙与彭湃是齐名的全国农民运动领袖,在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被誉为“苏区经济卫士”,留在苏区坚守游击战争。
1934年12月,阮啸仙调任中共赣南省委书记兼赣南军区政治委员。2月21日,他在于都禾丰主持召开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全体人员参加的游击战争动员大会,对赣南省机关工作人员突围打游击作了部署。随后,阮啸仙率部队到于都上坪山区。
1935年3月4日,根据中央分局分九路突围的部署,阮啸仙和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少共省委书记陈丕显等率领独立六团及赣南省领导机关等人员共1800余人,向赣粤边境的三南(定南、龙南、全南)与信丰地区活动。
突围前,阮啸仙鼓励大家:“哪怕剩下一个人,只要突围出去,就是活路,就是党的一份力量!”他们将突围转移的部队和机关工作人员编为3个支队。此时,安远和信丰驻有国民党粤军3个师和1个独立旅,装备精良,且在这一带筑有坚固的碉堡,重兵防守。3月4日晨,3个支队成一路纵队,从于都南边的上坪山区出发转移。突围部队在畚岭(在今于都县境内)的罗坑、金沙一带与国民党粤军遭遇,激战数小时,部队被打散。随后,阮啸仙、蔡会文收拢部队,分两路突围。第一支队、第三支队为一路,在刘伯坚等指挥下,与堵截红军的国民党粤军拼杀,双方均遭受重大伤亡。7日凌晨,在安远、于都边界的鸭婆坑,刘伯坚不幸左腿受伤被俘,后在大余英勇就义。就义前刘伯坚写下了“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豪迈誓言。
阮啸仙、蔡会文和陈丕显率领的另一路人马即第二支队,于3月6日冲向敌人在马岭、牛岭设置的封锁线。子弹像飞蝗一样,落在阮啸仙的前后左右。但他毫不畏惧,一边指挥部队阻击敌人,一边率部向西南转移。3月6日突围中,经过信丰安息(即今安西)上迳上小埂时,阮啸仙气喘病发作了,他艰难地喘着气,大声疾呼“为革命战斗到底”的口号,不幸被敌人一颗流弹击中胸口,当即壮烈牺牲,时年38岁。据陈丕显后来回忆:惊闻阮啸仙等人牺牲的噩耗,蔡会文望着远方,脸色阴沉,轻声地说:“圣地埋忠骨,浩气贯长虹。阮啸仙同志和光荣牺牲的烈士们,同我们永别了。让他们留在苏区的土地上吧!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经过激烈战斗,蔡会文、陈丕显率部队终于摆脱敌人,于4月上旬到达赣粤边界油山地区,与先期来到的中央分局书记项英、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等胜利会师。
依靠群众
英勇斗争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根据中央分局和赣南省委指示,李乐天到于都小溪参加了中共信康赣雄特委(后改称为中共赣粤边特委)和信康赣雄军分区成立会议,任特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于1934年12月率领特委、司令部机关和独立营共700人的队伍转移到赣粤边油山,坚持游击战争。
1934年4月,项英、陈毅在大余长岭召开会议,制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针。李乐天坚决贯彻长岭会议精神,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经常到群众家中开展工作,从而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有的群众采取“竹杠装盐”(把挑担的竹杠打通竹节,装入食盐)的办法,到了山里,把竹杠放到约定的地点,另砍一根竹杠把柴挑回来;有的采取“双层桶装米粪”(上层装肥料,下层装米)的办法,利用上山种菜等机会,交给游击队;有的穿新鞋带饭进山,敌人搜查时,群众就说是自己吃的,到了山里就把饭和新鞋留下,自己饿着肚子,打赤脚回家。李乐天和游击队得知了群众进山砍柴、种菜的消息,晚上便到约定的地点去取物资。
1935年冬,李乐天被分派到信丰崇仙游击区,领导游击队向龙南、全南、定南发展新的游击区。在崇仙游击区,他指导红军游击队深入群众,组织游击小组,建立秘密交通站,保持了红军游击队与群众的联系,使游击队得到物资供给和情报,游击区发展到龙南东坑、全南龙下、江口、社迳等地。
1935年12月下旬,李乐天前往信丰油山潭塘坑向项英、陈毅汇报完工作返回崇仙游击区时,在信丰铁石口镇上塘村坳背,遭到国民党粤军包围。突围途中,李乐天大腿中弹受伤不能行走。他果断地命令随行战友:“你们快走,我来掩护!”随后,他倚在一块石头上,举枪瞄准冲过来的敌人。一个又一个敌人倒在他的枪下。一会儿,一朵浓重的乌云遮住了太阳,天空暗下来了,树林也蒙上了阴影。李乐天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眼看一伙敌人就要冲到跟前。只见他从容举起手枪,向着自己的太阳穴开了一枪,壮烈牺牲,时年30岁。
李乐天牺牲的消息传到信丰油山后,项英、陈毅非常悲痛,他们称赞:“李乐天同志原来分工负责指导三南地区的工作,很有成效”,他“是位好领导,在赣粤边有很高的威望,深受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这是对李乐天一生功绩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