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曾艳 通讯员华辛明
“以前没有自来水,我们都是喝地下井水。现在建好了自来水厂,用水方便安全,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会昌县高排乡高排居委会居民沈君华,拧开厨房的水龙头,自来水哗啦流出,清洗着蔬菜,脸上笑开了花。“过去都是在河里挑水吃,后来家里打了水井,但遇到干旱季节,水井就缺水。”
喝水难,喝不到好水,一直是当地老百姓最大的心病。2018年开始,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情况有了改变。这一年,高排乡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被纳入会昌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范围,该项目通过从距离高排乡4公里外新建的水库引水,建成了日供水量900吨的水厂,供水范围覆盖高排、南田、山口3个村及学校,受益人口8300多人。高排水厂配备了水质检测室,实行日检9项、月检28项指标,同时,建立智慧水务平台和视频监控系统,对水量、水质、水压等关键参数在线监测,对水源地、取水口及水厂实行闭环监督管理,保障水质合格率达100%。
“我们的水厂有稳定的水源,我们在石陂水库取水,并按标准建设了反应沉淀池、无阀过滤池、清水池,添置了加药消毒设备。我们加强对水源区、管网的巡查,常态化开展制水工艺的培训,强化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方位水质管理,让老百姓喝上安全水、幸福水、放心水。”会昌润泉供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海兵说。
从河里挑水,到打井取水,再到用上干净的自来水,会昌农村饮水状况实现了历史性转变,53万人喝上了放心水。
小小一滴水,体现大民生。近年来,会昌县聚焦群众用水需求,统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为尽力实现供水地域均衡化,该县科学谋划、分类施策,对边远村组原有农饮工程进行改造提升,通过增压供水等方式解决群众用水问题。会昌县晓龙乡老屋下村有1280多人,该村地处边远、海拔高、人口居住分散。2013年,村里建了一座日供水量350吨的小型集中供水设施,但建设标准低,时常出现雨季黄泥水、枯水期缺水的现象,村民无奈还是喝井水。2021年,会昌县先后投入50多万元,增设水源地物理隔离网,加装自动加药设备,对供水管网进行稳定水压扩面改造,巩固提升该村供水系统。干净达标的自来水顺着管道流进了老屋下村的家家户户。“改造升级以后,水压提升了,每天24小时不断供,水质也很好,我们对水很放心!”老屋下村村民刘粤平说。
近年来,会昌县积极探索城乡供水一体化管护模式,通过多元化建投、精准化运维、科学化监管等举措,持续提升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为解决安全饮水提档升级工程资金缺口,该县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通过争取补助资金、用好政策性信贷、吸引企业投资等,多渠道筹集各类资金9.65亿元。每年安排农村供水维修养护资金736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和奖励自来水入户推广,提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同时,该县分步分类理顺管理体制和管护机制,将由县水利局管理的23处日供水量500吨以上的供水厂,全部无偿划转会昌润泉供水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对日供水量500吨以下的供水厂进行资产评估、盘活利用,采取“政府主导、公司运营、专业管理、乡村参与”的物业化管理模式,实现高效供水。为保障水质安全,该县建立了“责任明晰、行业监督、部门互动、上下联动”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监管机制,明确乡镇政府的农村饮水安全主体责任、县水利局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公司营运管理责任等15个单位职责,构建务实管用的管水用水责任链条,让安全水放心水滋润群众幸福生活。
目前,会昌县已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116处,保障了全县19个乡镇243个村(社区)的饮水安全。“会昌县农村饮水有集中供水,也有分散供水,既有规模化供水也有小型集中供水,我们坚持工程‘硬件’和管理‘软件’同时抓、两并进。工程方面做到有稳定水源、有稳定水压、有稳定水质;管理方面,努力实现‘时时有水、处处有水、户户有达标水’的目标。”会昌县水利局陈余华表示,当前,该县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6%,规模化供水率达到81.5%,城乡供水实现同质、同价、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