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夕 赣南教育事业的发展

赣南日报 2023年07月08日 陈安 李春媚

20世纪70年代的赣南师范专科学校。(资料图片)

  □陈安 李春媚

  1976年后,教育领域开始了拨乱反正,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和带动作用,赣南教育事业也踏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的新征程。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30多位科学界和教育界的专家与会,一致要求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立即恢复文化考试。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召开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通过《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从当年起,按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将招生面扩大到1966年以来的中学毕业生和各行各业的青年,直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20%至30%的学生。随后,江西省文教办公室在鹰潭召开全省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精神。

  同年11月1日,为加强对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领导,成立了赣州地区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12月3日至5日,全省举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文化考试,参加这次考试的共计32.8万人。这是新中国成立28年来前所未有的。这一年,江西高等学校(含中专)共录取1.8万余人,其中,江西冶金学院(今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专科学校(今赣南师范大学)及赣南医学专科学校(今赣南医学院)等3所高校共招生1318人;赣州卫生学校、赣州师范学校及宁都师范学校共招生1350人。

  同时,根据教育部和江西省文教办有关重点办好一批中小学校的文件精神,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结合赣南实际,办好了一批重点中小学校。到1977年底,全区共有重点中小学142所,其中重点中学51所。

  1978年1月,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有重点地办好一批中学,带动全区教育质量提高,赣州地区革委会批转地区革委会文办教育组《关于办好重点中学当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在领导班子、教职工编制、教学计划、落实政策以及财力物力等方面,对办好重点中学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在1978年4月底至5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针对教育领域面临的现状,着重讲了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校的秩序和纪律、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素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会议展开热烈讨论,在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达成共识。

  为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区立即组织广大师生、员工,采取办学习班、座谈会等形式反复学习讨论。同年6月15日至24日,江西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讨论和制定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团结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6月29日,全区三级干部会传达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号召全区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动员各行各业共同努力,尽快将全区教育工作搞上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会议强调,凡占用高等院校和重点中小学校舍的,一律限期在7月底以前全部归还学校;所有教师都归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师调进或调出本系统要报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对民办教师要定期进行考核,民办教师的录用和辞退须经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同时,中共赣州地委召开专题会议,对被占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校舍提出了退赔意见;把赣州地区教研室编写的《教育革命资料》列为全区准予出版的三个刊物之一;组织编写“二二制”中学数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修改“二二制”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了中学数、理、化、史、地复习资料等;加强全区教师的管理,对教育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增设政治处;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全面进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据记载,到1978年底,全区中学数达568所,其中完中294所,高中9所;中学生27.21万余人,其中高中学生6.80万余人(几乎为1965年全区高中和中学生的总数);1978年全区中学生人数为1965年的5倍多。

  改革开放前夕,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采取强有力措施,使赣南教育事业得以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