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砥砺奋进新征程

赣南日报 2025年09月07日

  □陈上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实践表明,我们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在这场全民族抗战中,赣南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的行动,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以赣南为主体的中央苏区,发出了对日宣战的时代号令,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非凡的政治担当。中央苏区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在民族危亡关头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担当。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7天(9月25日),毛泽东即同朱德、贺龙、彭德怀等联名发表《中国工农红军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告白军士兵兄弟书》,揭露国民党军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暴行的不抵抗政策,号召白军士兵加入红军共同抗日。同年12月11日,毛泽东和项英等发表《为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告全国劳动群众书》,进一步呼吁全国民众武装起来反抗侵略。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在瑞金东华山起草了《对日战争宣言》,并于4月15日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名义正式发布。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对日战争宣言提出“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同日,苏维埃中央政府还发布了由毛泽东、项英等签署的《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为实施抗日宣言提供了具体指导。苏维埃中央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支持白区抗日活动。一·二八事变后,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在公共体育场召开大会,散发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抗日声明传单。 

  1933年1月17日,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发表宣言,首次提出中国工农红军准备在“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这一政策突破了当时党内“左”倾思想的束缚,为后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以“时间早、立场坚、体系全”的特点,持续发出抗日强音,成为唤醒民众、凝聚力量的精神火炬,为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不仅在宣言上表明立场,更在军事上进行了具体的行动。1934年7月,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冲破国民党“围剿”,苏维埃中央政府决定以红七军团为基础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7月7日,这支6000余人的部队从瑞金出发,经福建向闽浙皖赣边前进。7月15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提出五项具体抗日主张,包括反对国民党出卖主权、宣布对日绝交、动员全国武装力量抗日等。苏维埃中央政府还赶印了160万份抗日宣传材料,随先遣队沿途散发。在8月1日瑞金“八一”阅兵典礼上,朱德率领红军举行抗日宣誓,毛泽东更明确表示:“苏维埃政府与革命军事委员会已下令全国红军随时准备随着先遣队出发。”这一系列行动充分表明,即使在反“围剿”最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仍将民族利益置于首位。这些抗日宣言、决议和具体行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鲜明立场,宣告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 

  在英勇不屈的抗日洪流中,赣南力量是抗日救亡壮歌的重要音符,彰显了赣南人民深厚的民族大义。赣南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为中华民族夺取全面抗战的伟大胜利,书写了属于赣南的光辉篇章。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将战火引向中国经济心脏,抗战形势空前严峻。8月15日,中共赣粤边特委与红军游击队便联合发布《告赣南民众书》,旗帜鲜明地号召“团结赣南民众,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就在这硝烟弥漫、国难方殷的时刻,赣南人民展现了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政治担当。随后,项英、陈毅先后前往赣州、南昌与国民党当局展开谈判,开启了国共在地方层面的合作进程。 

  1937年10月,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在大余改编,对外称“江西抗日义勇军”。这支由赣南子弟组成的红色劲旅,实现了从土地革命武装向抗日民族武装的转变,用热血写下投身民族解放的传奇,迅速成为支撑南方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 

  1938年1月,赣粤边义勇军与湘南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主力,瑞金义勇军则编入第二支队。2月15日,赣州上万群众敲锣打鼓,含泪目送子弟兵踏上抗日征程。这支由赣南儿女铸就的铁军,甫抵苏南战场便锋芒毕露:第二团首战韦岗即毙伤日军少佐以下20余人,击毁汽车4辆;在夜袭新丰车站、句容攻城等战斗中连战连捷,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至1939年,第二团作战200余次,歼敌上千人,威震敌胆。赣南子弟的英勇善战,为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立足与发展,为牵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场抗日救亡的斗争中,赣南工人阶级也展现了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奉献精神。1938年7月,赣江木船工人救国会成立,千余船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共赴国难”。同时,国际援华力量也在赣南扎根并发挥巨大效能。1938年9月,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赣州组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办事处”(即东南“工合”),在赣南10个县设立事务所,建立200多个生产合作社,吸纳近3000名失业工人和难民。水东机器合作社成功制造出急需的汽车木炭引擎和织布机,兴国造纸社生产的优质文化用纸远送桂林,药棉、纱布、军服等战略物资源源不断输往前线,有力支援了全国持久抗战。 

  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磅礴伟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赣南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回望赣南波澜壮阔的抗战斗争,不仅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军事与经济较量,更是一场在血与火中淬炼民族魂魄、升华革命精神的伟大熔炉。以项英、陈毅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赣南人民,以其深邃的战略远见和无私的民族担当,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书写了光辉篇章:从卢沟桥烽火燃起便迅疾发出《告赣南民众书》到力促地方国共合作谈判;从池江改编实现武装力量的战略转型到支撑东南“工合”构建战时经济命脉;从灵活运用游击战术歼敌到动员千万船工保障后勤血脉——每一步抉择与行动,都将民族大义高擎于云天之上。赣南人民以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展现了人民战争的磅礴伟力:赣江木船工人冒死穿梭封锁线;东南“工合”社员们夜以继日生产军衣、军鞋与急救药品,温暖前线的将士;在硝烟弥漫的后方,赣南人民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赤诚,默默守护着抗战的血脉与希望。 

  在抗击日军的战场上,赣南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青壮年踊跃参军,许多家庭“父送子、妻送郎”奔赴前线。据统计,抗战期间,赣南14个县共出征抗战军人14.8万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坚定那种民族存亡重于一切的信念,永葆“人民至上”的赤子情怀,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激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团结伟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更加深刻体悟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正确认识、深刻总结这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汇聚起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作者系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