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文瑞
曾兄是宁都人。有趣的是,九百多年前受到东坡先生称赞的孙志举、崔甲二人也是宁都人。北宋建中靖国元年正月下旬,北归的苏东坡因赣水涸瘦而滞留于虔州,孙志举领其表弟崔甲从宁都专门来虔州城拜见苏轼。苏轼读过二人的诗作后,大为赞叹,先后和了三首诗,赞孙志举的诗“清诗五百言,句句皆绝伦”,赞崔甲的诗“为文不在多,一颂了伯伦”(晋“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字伯伦。伯伦遗世文字甚少,苏轼认为有《酒德颂》一篇则够了),称他们是国之隽民,顺带把生养他们的宁都抑或赣南一并赞了一回:“岂非崆峒秀,为国产隽民”。
崆峒秀,产隽民。地灵,而人杰也。当年我在报社工作时,曾去宁都采风,顺路去过曾兄的老家——石上镇江背村的摇前。记忆中,村里有条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一丛丛翠竹散落在溪水两侧,一户户客家民居简朴如斯,后山上耸着一座移动信号塔,不远处还静静地伫立着古老的纯木结构的慈恩阁。风景一路迤逦,乡土景色,古风流韵,悦人双目。记得当时我与曾兄通了电话,告诉他:“我现在你的老家,这里很美,人杰地灵呵!”在《清泉石上流》诗集中,我读到有“走马归来揉故土,村头拾遍旧时光”这样的诗句,可见村庄往日的旧时光还是很令他怀想的。
有了这种人物解读,阅读曾兄的《清泉石上流》便多了一份亲切感。诗集分为四部分,共收集了诗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数百首诗歌,其中有格律诗(七律、七绝、五律、五绝)、古风、辞赋,也有新诗和散文诗。捧着厚厚的诗集,感觉沉甸甸的。浏览目录,更是大为惊叹,其题材涉及面之广,令人叹为观止——有四季风情、名山大川、天象地貌、花草植物、飞禽走兽、山乡风貌等自然景观,有帝王将相、民族英雄、文人骚客、小说人物、名人俗妇等各式人物,有名胜古迹、山水佳境、红色胜地、乡村人家等旅游景象,有一带一路、中国女排、天宫一号、杭州峰会、共享单车等时代风貌,有季节感时、祭悼人物、退休生活等私人心境……包罗万象,蔚为大观,可谓是曾氏版本的人生大事记。
曾兄如此热爱生活,勤于思考、记录的习惯,很有些与爱写日记、文章满天下的坡公相似——但凡经遇之人事,无不可入文入诗。是故,读《清泉石上流》中的诗词,我是先被吸引,继而沉浸,再生敬意。其中佳作不少,妙句屡现,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感。从诗集中,随手可以拈来一堆大气的句子,比如:“四海桑田同种树,将来一脉暖天涯”“人间有口红军井,一贯江山露曙光”“江河曲意任天裁,道路纵横气血灰”“大海无非一页纸,我来书写放人间”“高天信步应时序,录得圆缺万宝箴”“高唐神女行云处,一片汪洋白帝浮”“琴台纵酒复高歌,荡起长风万里波”,等等。
读《清泉石上流》,有一个发现——诗人丰富的阅历与深邃的思考交相辉映。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诗人行走到哪里,诗歌便流淌到哪里。知行合一,诗亦璀然,“方才活泼泼,方才与他川水一般”(王阳明语)。活泼泼的大自然唤醒诗人的灵性,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予诗人去思考。这种从自然与现实中撷取的创作素材与灵感,注定诗人的写作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现实的呼应。这种行走的广度、思想的深度,酿就了写作的精度。比如,《寒蝉》中的“念赴霜天无畏色,诗人慷慨授笺尧”,赞美深秋中无畏寒冷的蝉,别有情趣;《瀑布》中的“浓荫只作山中响,玉碎甘充渴壁粮”,把瀑布甘作“渴壁粮”的玉碎,可谓精辟;《小雪》中的“淡淡林中一缕烟,便觉人间生意满”,通过一缕炊烟写出人间生气,很是生动;《秋老虎》中的“寒蝉饮露半饥饱,热浪咬人不肯休”,其中“热浪咬人”之句,妙趣横生。
诗集中这类与自然或生活直接对话,充满人生哲理或散逸生活韵味的诗句比比皆是,读着读着就会令人不自觉地想起苏东坡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类诗句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尽管《清泉石上流》中的诗篇,说不上篇篇经典、字字珠玑,但其中好诗不乏——诗味之外,既抒情、言志,且情动于中。
某种意义,这部诗集是一部个人简史。诗言志、抒情,之外还能成为一部个人简史,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清泉石上流》,虽然编排上没有按时间顺序罗列,但脉络、轨迹仍有痕可寻。囿了篇幅,这里不一一评价。只是觉得其中关于退休生活的篇什最有诗味,较之那些与工作有关的诗句内涵丰富了许多。比如,《六十自勉》:“奔来六十忆芳香,一滴山泉入赣江。无愧于心凭此论,还将余热著文章。”将自己的一生比喻成“一滴山泉”“入赣江”,融入时代洪流,尽管现今退休了,但还可以“将余热著文章”,这种“老骥伏枥”的境界不可不谓雅致、高尚;《退休生活随感》:“久愧书房为酒浓,墨香重启纳轻松。寻常才有窗前月,送我东南西北风。”诗人从墨香中收纳轻松与快乐,深切地体会到寻常人生的平和、曼妙,少了许多躁动、忙碌,从而有了月华的眷顾,见着了月的阴晴圆缺……
诚然,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境界,我们难以企及。但,曾兄所描绘的“早起驱藜杖,晚归摘果蔬。窗前扶竹影,手上捧陶壶”的小情趣,我们还是可以有的。
我坚信,生活永远离不开有情怀的这样一些人,臂如曾兄。是以为序。
(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