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21亿根数据线织就扶贫路

  □刁恺  特约记者  詹继成

  7月12日傍晚,位于深圳市华强北的荣兴电子外贸公司仓库门口,工人正在卸货,货物是一包包捆扎整齐的数据线加工成品。

  “公司仓库每天都要腾出一部分空间存放来自江西一个小镇生产的数据线,今天的收货量是10万根。”仓库管理人员说。

  当华强北的荣兴电子外贸公司工人忙着卸货时,在数百公里以外的定南县鹅公镇水邦村东盛数据线加工厂,工人正在赶制下一批数据线加工订单。

  一个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市场,一个是定南县的边远小镇,因为数据线加工,两个地域有了扶贫的使命。

  鹅公镇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齐全,人力资源丰富。同时,宁定高速在此设有出口,南下珠三角地区可高速直达,这些都为劳动力密集型的电子工厂“下乡”提供了基础。

  “工作时间灵活,还能接送孩子上学,每月务工收入2000多元。”在东盛数据线加工厂的扶贫车间,刘新才正专注地操作着机器,只见一根根数据线在他的手里迅速铸塑。

  43岁的刘新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腿患残疾,生活离不开双拐。家门口的数据线加工扶贫车间成为他“量身”的就业岗位。“别看我腿脚不利索,但手里的活快着呢。”

  在这个扶贫车间,从剥线、点锡、铸塑,到品检、打包,分工明确、流水作业,手工和器械操作都简单易学,适合不同年龄的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像刘新才这样在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户有10多人。

  从家庭小作坊,到如今300多平方米的厂房,东盛数据线加工厂负责人叶东跃见证着数据线扶贫车间的形成。

  除了市场供应链的完善,政府很给力。以叶东跃经营的数据线加工扶贫车间为例,政府出台岗位补贴、房租水电补贴等扶贫车间优惠政策,去年为他减负2万多元。

  如今,像东盛数据线加工厂这样的企业,在鹅公镇有22家,年产数据线达21亿根,带动贫困户就业150多人,鹅公镇也被外界誉为“华南地区数据线生产第一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时事
   第04版:专页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法治
   第07版:微报
   第08版:车房周刊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 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
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把救灾作为当前最重要任务来抓好
图片新闻
我市召开创国卫暗访工作业务培训会
市政协党组及机关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争当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排头兵
21亿根数据线织就扶贫路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