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存史寄乡愁 乡村更美丽

——走进于都县葛坳乡澄江村史馆
游客参观村史馆。
村史馆外景。

  □宋嘉华  特约记者  黄长生  文/图

  澄江村位于于都县东北部,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客家古村,两棵数百年树龄的古樟树雄踞村口,张开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一条宽阔的公路,从这里通向山外的世界。

  2018年,于都县以澄江村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和全国千年文化名村为契机,协调资金15万元,在澄江村古建筑群中的渊潜祠内,保存祠堂原貌的基础上,设立了占地面积350平方米的村史馆。村史馆建成后,和谐的澄江村容村貌、乡风文明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近日,记者来到于都县葛坳乡澄江村,用目光触摸历史的厚重,用笔触记录这里的喜人变迁。

  存史育人  家风传承

  走进古榕环绕的澄江古村,穿过鹅卵石铺就的古巷,千年古村的厚重触手可及。据澄江谭氏族谱和于都县志等史料记载,后唐930年前后,杨筠松门徒刘江东在澄江开基建村。300多年后,金榜题名的文天祥,特意为澄江修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和城墙,建成谭氏小城,并为谭氏始修族谱撰写序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曾在这里驻扎,村里先后有100多人参加红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勤劳的澄江村民感恩奋进,每个人都成为了不起的自己,耕者躬身农田,商者谨守诚信,军者报效祖国。

  村史馆的建成,已成为忆古思今、自我教育、凝心励志的“精神文明家园”。村史馆建成后,当地群众一改往日聚众打牌、闲聊的陋习,一有空就往村史馆跑。“村史馆设立后,老表们说话更文明了,邻里乡亲之间口角也少了很多。”退休教师谭晓云说。

  追根溯源,家风传承。村史馆建成后,澄江老表全力支持、主动参与对关心关爱优抚对象和退役军人工作,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在军烈属谭二长的房屋新建过程中,乡亲免费将房子让给正在新建房屋的施工人员居住,还免费给施工队伍送茶送饭;文化小广场的文化墙写满了乡亲们对帮扶单位火箭军感恩的话语,“火箭军叔叔好”成了小朋友同军人的问候语。

  质朴风情  励志传承

  用物品记住历史,用图片记录进程。澄江村村史馆通过深入挖掘村情村史,充分展现澄江的民俗风情独特底蕴,展示名人志士的先进事迹,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的光辉历程,激发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通过村史馆的建设,营造凝心励志的良好氛围,让村史馆在迎战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澄江村党支部副书记谭福荣说。

  今年66岁的谭年浪,因肢体残疾于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留下谭年浪一人在家,养成了酗酒的习惯。村史馆建成后,看到村民们经常往村史馆跑,他带着跟风的想法也时不时来到村史馆。不想,谭年浪竟然养成了每天必到村史馆的习惯,深受感染的他很快就改掉了酗酒的习惯,把房前屋后、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还隔三差五把自己种的菜挑到市场上去卖。“卖的钱不多,日子过得很踏实。”谭年浪乐呵呵地说。

  对于村民来说,村史馆的建成,让他们感受到代代相传的村风民风,记住老前辈艰苦奋斗的不易,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村史馆建成后,村民的自豪感得到明显提升,村民认为,村史馆是传承乡村文化、教育村民的“定海神针”,让村里的文化根脉不至于断根,可以凝聚人心,让村民更加团结自信。

  故土留根  文脉传承

  踏进百年老宅澄江村村史馆,古色古香扑面而来。开基建村、文天祥侍读澄江、刘伯温学艺澄江、谭光道五代受封、红军驻扎澄江、家风传承、火箭军帮扶,一幅幅图片记录进程,一件件物品全面展示了该村的历史和现在。“通过参观村史馆,让我们更全面了解到祖先有那么多的乡贤,在为他们骄傲的同时,有一种将优秀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感。”前来村史馆参观的村民说。

  “村史是文化之根、乡愁之魂,我们通过村史馆的建设让人们故土留根、文脉传承,助推乡风文明、乡村振兴。”葛坳乡宣传统战委员谭水长说,通过挖掘村庄发展的历史脉络、讲述村庄的历史变迁、陈列展示农器具和老物件等方式,让群众留得住记忆、记得住乡愁,激发村民保护乡村文化的积极性,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故土留根,文脉传承。改变的不仅是澄江的村容村貌,更改变了澄江村民面貌。2019年,该村澄清组贫困户肖春兰的儿子谭建祥,即使在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后,还是选择参军报效祖国,成为入藏兵。

  得知谭建祥参军的消息,于都县妇幼保健院党总支书记葛灵来到谭建祥家里,将2000元钱塞到了肖春兰手中。“党和政府对我们恩情似海,我长大了,要用青春和热血报效祖国,请把这些钱给更需要的人。”谭建祥婉谢了葛灵的好意。

  抚今追昔,可晓前贤之掌故;知史察今,须识后辈之崛起。澄江村村史馆沐浴着春日暖阳,与山水相依,染墨流年,沉香岁月。以村史馆为依托,澄江村把古朴的村风、淳朴的民风、良好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留住乡愁,铭记历史,创造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开放型经济
   第05版:工业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悦读
彭日峰:用版画展现苏区荣光
存史寄乡愁 乡村更美丽
图片新闻
赣州市第一批非遗小镇名单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