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厚植生态优势 激发绿色动能

——全南深入推进桃江流域综合治理纪实

  □特约记者  唐夏玲  记者  刘水莲

  日前,记者走进全南县,但见乡村 “洁净美”,“城市客厅”精美雅致,十里桃江宛若画境,俯仰皆是好风光。近年来,全南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方位推进桃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通过“治水、治山、治乱、治本”严格落实中央环保督查相关要求,让全南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污水库变清水池

  走进全南县城厢镇黄埠村,七星湖两岸绿草茵茵、树木葱茏,水面如镜,水体洁净,环村河道宛如碧带,给村里增添了许多灵气。

  “我在这里住了60多年,亲眼见证这里从一个臭水沟变成一个风景秀丽的省4A级乡村旅游点。”傍晚时分,村民曹秀全和妻子来到湖边散步。他说,近几年来村里环境越来越好,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村里的神农文化园成了村民出门散步、锻炼的好去处。

  从“丑”变“美”,源于进行了一项“整容手术”。全南县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针对污水管网破损、水孔堵塞、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通过更换设施填料和控制系统、新增路面透水砖和雨污分流管等方式,整体提升农村生活污水终端处理能力,有效解决了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

  “经过大力治水,黄埠的水越来越清,环境越来越美,村民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也让更多游客感受到全南乡村山水之美。”全南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长娣表示,这是全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以后也将成为常态。

  棚户区变健身场

  健身步道、滑板广场、书吧、新城楼……如今,县城河边街公园成为全南新晋“网红打卡地”,引领了健康生活新风尚。

  “以前住在河边街是雨天漏雨、冬天进风、白天开灯、排队解手,在这里生活真的很糟心。”谈起以前的居住环境,居民谭文英仍记忆犹新。这个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商业街,有着和许多老旧小区一样的“通病”:车位紧张、道路狭窄、管理滞后……

  为彻底解决河边街的“痼疾”,全南县扎实推进“一江两岸”核心景观带建设,先后对桃江两岸6个地块实施了整体拆迁改造。就在原来的棚户区,一座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公园拔地而起,把美丽景色留给了市民,城市功能与品质进一步提升。

  “现在的河边街公园,是我每天必去的‘打卡’地,这里不仅是我们散步、锻炼的首选地,还是我和朋友们聚会的地方,大家都很喜欢来这里。”居民曹添英说道。

  光头山变生态林

  在位于全南县陂头镇的李家洞,满山树木挺拔茂盛,护坡毯郁郁葱葱。然而,昔日的李家洞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过度挖矿、乱砍滥伐、工业废水乱排放等,这里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1000多亩青山成为一片“光头山”。

  唯有伤筋动骨,方可脱胎换骨。从2017年开始,全南县大力开展矿山绿化修复,以废弃稀土矿为重点区域,针对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功能导向,全方位、全地域系统推进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五大类工程。该县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对全县1500多亩露天废弃矿山实施综合生态治理修复工程。

  几年过去,山体裸露、沟壑纵横的“光头山”已种上了一片生态林。为让“森林走进城市”,全南县近年来已成功创建了省级森林城市,拥有5处国家级森林乡村、3处省级森林乡村、1个省级森林公园,并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工作。目前,全县林地总面积达19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39%。

  如今,绿色成为全南最美的底色,废弃矿山森林覆盖率快速增长,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呈明显增长态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时事
   第05版:工业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生活
我市专项整治萤石矿安全生产
厚植生态优势 激发绿色动能
王子星获评赣州好人
定南发挥人大职能为民办实事
图片新闻
水管老化盼更换 媒体介入促解决
机场快速路跨上犹江桥主桥通车
预防燃气爆炸(五)
勇闯科技创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