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业兴与生态美携手并进

——上犹县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赣州(上犹)溢联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头盔组装车间。

  □特约记者  黄传章  记者  刘珊伊  文/图

  城在山中、山在水中、水在绿中,这是上犹县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去年,该县出境断面水质全年稳定在II类及以上,在全省100个县(市、区)中位列第二名,创历史最好成绩。

  更加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日前,该县获评全市2020年度“主攻工业先进县(市、区)”“开放型经济工作先进县(市、区)”。至此,该县已成为连续三年获评全市主攻工业先进县的生态县。

  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如何兼顾?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深入上犹县探究后发现,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上犹县干部群众立足县情实际,突出工业结构创新调整升级,重点打造玻纤新型复合材料这一工业首位产业集群,大力推动产业链发展,决战工业不懈怠、奋战翻番不松劲,解放思想、合力攻坚,最终实现工业兴与生态美携手并进。

  蓄势—— 

  资源成就产业积淀

  上犹的首位产业——玻纤新型复合材料,源于这里丰富的水资源。

  骆耀中自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任职于上犹县工信系统,从普通干部到现在的工信局党组成员、县工业倍增办常务副主任,他几乎走遍了所有企业,对上犹近几十年来的工业发展情况如数家珍。

  “我县最早的玻纤生产企业——南河玻纤创建于1989年,当时,一些小工厂集聚在南河电站附近,因为上犹的水资源丰富,水电年发电量达7亿千瓦时,用电便宜。”他介绍,玻纤复材的生产工艺全部属物理加工,且全流程材料均可回收再加工或再利用,生产低污染零排放,符合生态工业的发展前提。

  “当时,我们的水电站是外出招商的‘主力军’呢!”骆耀中说,经过那几年的积累,上犹发展了一批“小而散”的玻纤企业,培育了一批玻纤产业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生产熟练员工,南河玻纤在行业内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重大转折点出现在2012年。通过缜密调研和专家论证,上犹县将玻纤确定为工业主导产业,2016年又确定为工业首位产业,培育一个产业龙头势在必行。玻纤产业是避免与周边兄弟县市之间同质化竞争的特色工业,也是保护一江清水的生态工业。更为重要的是,玻纤产业的最佳物流范围是500公里,以上犹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划圈,粤港澳大湾区被辐射其中,在圆内,上犹是唯一重点布局玻纤产业的县。

  2016年,恰逢国家大力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有一揽子的政策扶持。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齐全,高起点规划、建设、扶持的龙头企业——江西元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乘势——

  龙头企业耀目崛起

  3年前的5月21日,来自赣南老区深山里的“一把火”惊动了欧洲的玻纤行业。题为“江西元源新材一期5万吨窑炉点火”的新闻,在国内媒体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却登上了国外材料领域主流刊物的重要位置。

  “一个在欧洲的业内朋友打来电话说,在杂志上看到这个新闻,一猜就是我‘干’的。”在玻纤行业工作多年、现已任元源新材董事长的张全雷介绍。这消息之所以会引起国外的关注,是因为当时全球范围内只有10座池窑,是元源新材建起了第11座。

  说起玻纤材料,一般群众知之甚少,它在发达国家已经广泛使用。因其耐热性强,绝缘性、抗腐蚀性好,在建筑、交通、环保、国防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初略统计,发达国家人均一年要使用(消耗)玻纤材料15公斤。而在制作玻纤材料的工艺中,属池窑拉丝生产最为优选,它具有工艺简化、能耗低、生产效率高、综合成本低等优点。

  然而,池窑拉丝工艺的硬件设备投入之大,令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望而却步。张全雷介绍,仅窑炉本体的成本就超过一亿元,此外还需要大量金箔等贵金属材料,仅靠民营资本来建设,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培育龙头,上犹县争取到了全市首笔苏区振兴基金来帮扶元源新材启动建设,用2亿元撬动了22.4亿元项目的发展。邀请了国内玻纤行业“泰斗”——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姜肇中教授对整个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审核把关。资金和技术的问题得以解决,短短一年半的时间,江西元源新材实现了从开始建设到点火投产。

  “炉火一经点燃,十年不熄。”张全雷至今仍记得自己亲手点燃炉火那一刻的澎湃心情。元源新材投产后年产5万吨玻纤,在省内与九江玻纤拉丝产业、宜春奉新织布产业形成互补和差异化竞争的格局,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等产业发达地区,“华南地区重要的玻纤复材深加工基地”呼之欲出。

  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迅速吸引了上下游相关企业向上犹县聚拢。政府顺势而为,以扶持为牵引力,推动原来分散在阳明湖、南河湖的玻纤企业向产业基地搬迁集聚,近年来共有10余家玻纤企业退城入园、30多家关联性企业入驻园区。

  依托龙头企业,上犹县提出以产业集群推动工业产业发展概念,集群推动做法在省、市等多个场合多次开展经验推广交流。

  成势——

  产业集群日益壮大

  为了实现发电、用电企业双赢,上犹县不懈努力,终于争取到全国首个水电直接交易试点县、全省第一批参与电力直接交易的工业园区。去年以来,该县参与电力直接交易的60家工业企业每千瓦时用电降低0.0162元,仅在电费方面就为企业节省400余万元。同时,上犹县工业用气价格为全省最低。

  让利于企、强化要素保障,上犹县以营商环境优化,促首位产业招商。秉持“一站式”和“店小二式”安商服务理念,上犹县建立落实项目快速推进和网格化安商服务机制,在2020年度全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中,上犹县税务局从414个被调查单位中脱颖而出,喜得全国第一的佳绩。

  “当前,我市推动‘1+5+N’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玻纤复材能够紧密契合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制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我市千亿产业集群的打造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上犹县商务局副局长黄维福说,根据行业发展预测,未来10年国内玻纤复材市场体量将达到3万亿元规模,几乎是当前行业总量的10倍。玻纤产业,是一片潜力巨大的“消费蓝海”。于是招商部门在专家的指导下,编制了“产业链招商指南”,实行“定规模、定项目、定企业”的补链式招商,促玻纤复材产业链式发展。

  招商、惠商、安商……玻纤复材产业集群在不断壮大,截至2020年,该县已集聚131家玻纤新型复合材料产业企业,其中规上企业35家,实现营业收入40亿元,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50%左右,产业链规模突破70亿元。链级覆盖、产品种类均实现了历史突破,工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国家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优势产业、小巨人等特色优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产业链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在数量、规模加快提升的同时,集群质量提升也是成效斐然:上犹县建设了国家级纳米科研中心,建成了全省唯一的玻纤产品检测中心。集群发展影响力不断增强,纳入全省重点培育产业,并以上犹玻纤复材产业集群为点,制定全省玻纤产业“2+2”的发展版图,成功申报江西省玻纤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后,还被中国建材联合会授予“中国玻纤新型复合材料产业集群示范基地”。

  伴着熊熊火焰、潺潺流水,上犹的玻纤复材产业集群还在加速壮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上犹县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工信部公布2020年企业上云典型案例名单~~~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时事
   第05版:工业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生活
工业兴与生态美携手并进
我市2企业案例入选
赣州经开区23个项目集中开(竣)工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纺织服装行业智能化进程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