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鹏 杜雪婷 文/图
近日,在陈金招魏佛金家里,笔者看到,陈金招在细心地照顾中风的母亲。据知情人介绍,夫妻俩不仅照顾母亲,还照顾哥哥、侄子等家人。
今年55岁的陈金招出生在安远县新龙乡七碛村一个苦难的家庭,上有一哥一姐。在她4岁时,父亲因肝癌去世,丢下妻子和嗷嗷待哺的陈金招兄妹三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陈金招从小便养成坚毅顽强的性格,每天跟着母亲李添秀起早贪黑干农活,瘦弱的身体早早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20岁那年,她嫁给了安远县孔田镇上魏村的村民魏佛金。35年来,夫妻俩相互慰藉、相互扶持,奔波于孔田上魏、新龙七碛和养老院,三点一线……平日里靠打零工、养殖家禽、种植瓜果等微薄收入,用爱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动人赞歌。
几十年如一日 照顾患病大哥
由于父亲离世,家境贫穷,陈金招的大哥谈了多次对象,均被对象家里嫌弃。1983年,眼看要修成正果的感情再一次无疾而终,大哥受刺激患上了精神疾病,这对陈金招一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几年后已到婚嫁年龄的陈金招在母亲催促和亲朋好友的一再劝说下,万分不舍地嫁到孔田镇上魏村。婚后,为方便照顾母亲和大哥,夫妻二人思考再三,选择留在新龙乡七碛村生活,一住就是20年,直到2006年才搬回魏佛金老家。
2013年,因母亲突然中风在床,夫妻俩白天又要出门务工,无暇照管大哥,思来想去,二人决定将大哥送去养老院。自那以后,他们隔三差五便会提着大哥最喜欢的食物前去看望。年近七十的大哥会抽烟、爱饮酒、好喝茶,每次探望,这三样都必不可少。哪怕他精神状态时好时坏,偶尔满口胡话,夫妇俩也从不怄气。有时大哥偶尔也会出去溜达,经常在附近小卖部买东西赊账,也是陈金招夫妇给他收拾“烂摊子”。对此,陈金招本以为丈夫会心生不满,可魏佛金非但不责怪,反而每回在临走前偷偷往大哥的衣兜里塞零用钱。对魏佛金来说,妻子的家人,就是自己的家人。
真情陪伴 岳母也是妈
自夫妻二人搬回孔田镇上魏村居住后,魏佛金看出妻子的顾虑和担忧,多次表示:“把妈接过来吧,她这辈子吃了太多苦,现在年纪大了,我们就是再穷,也不会让她冷着饿着。”有了丈夫的理解和支持,陈金招备感欣慰。可李添秀体谅女儿女婿的难处,生怕自己是个拖油瓶,得知自己的情况可免费入住敬老院时,多次要求前去,但都被陈金招夫妻一口回绝。
为此,李添秀多次跑去新龙乡政府申请,面对母亲的执拗,夫妻俩没辙。不到一个星期,二人便担心母亲住不安稳,跑上县城探望。心思细腻的陈金招看出母亲想家,好言劝慰,接回老人。离开敬老院后,母亲不愿拖累二人,坚持回七碛老家。不料一个月后,从老家传来消息说,母亲中风了。
母亲住院的几个月里,陈金招夫妇几乎全天候轮流护理,为其喂药、换洗衣物、擦拭身体,连个囫囵觉也睡不上……同病房的病友都羡慕不已:“像你女婿这样把岳母当成妈的人真不多。”在二人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情虽有了大幅好转,但也留下了后遗症,从此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
看着年迈虚弱的母亲,孝顺体贴的夫妻俩就经常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只为哄母亲多吃一口。有时陈金招回来晚,魏佛金便主动给岳母洗脸换尿布。就这样,在夫妻俩的默契配合下,91岁高龄的李添秀除了行动不便,精神依然很好。
节衣缩食 十多年接济三侄子
其实,相比陈金招的成长经历,魏佛金的命运也是坎坷的。他四岁时父母相继离世,兄弟俩相依为命,可惜造化弄人,唯一的哥哥也在1989年因病去世,嫂子远嫁他乡,扔下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陈金招了解丈夫的苦楚,主动对他说:“没爹妈的孩子怪可怜的,虽然我们有女儿要养,但我们当叔婶的,也要对侄子们担起‘父母’的责任。”自那以后,二人便时常抽空给侄子们送去粮食衣物。
1994年,眼看最小的侄子到上小学的年纪,夫妻俩东拼西凑才把学费筹齐,而这一年,陈金招的小女儿刚刚断奶。小侄子初中毕业那年,双腿突发疾病,急得夫妻俩四处求医问药,半年时间,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就连陈金招的女儿也一度因为经济拮据差点读不了书。
如今,几个侄子都已成家,逢年过节也会拎着大包小包回来看望陈金招夫妻俩。每次来,二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常叮嘱道:“你们有了自己的家,家里家外都需一大笔开销,别老把钱花我们身上……”
老话说,做好一天容易,做好每一天难。陈金招和魏佛金面对中风母亲八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面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大哥,三十多年如一日地不离不弃;面对已故哥哥的几个孩子,十多年如一日地帮衬和接济,足显难能可贵。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和无悔的坚守,照亮了老人和兄长的晚年生活;用善良的心,点亮了孩子们黑夜里的光;更用实际行动发扬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树起了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