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明
信丰香山风光宜人,安西田垅植被繁茂,譬如山野生长的兰花飘香八方,许多畲族老一辈人称之为“善心兰”,这归结于古驿道上茶亭的久远故事。
田垅畲族蓝氏于明朝洪武年间由福建永定县迁至信丰安息堡,与客家人唇齿相依,三月三过“乌饭节”,八月十六做“老爷会”,载歌载舞,米酒香郁,代代相传,吉祥如意。一条经田垅村延伸南北的赣粤古驿道,沿途有梧桐坑口、大坳高、黄下屋、坳子脑、迳尾上茶亭和下茶亭等六处茶亭,供人们遮阴、避雨,茶亭设有茶摊,有的一亭一摊,有的一亭多摊。来来往往的肩担客,挑往广东的货物大部分是粮油,如大米、大豆、薯粉和食油;由广东挑往江西的大部分是食盐和咸鱼,有时也有其他洋货,如煤油灯、火柴和布匹之类。他们身带盘缠,到茶亭后一放下担子就山歌不断。
坳子脑地段的茶亭,在这六处茶亭颇为特别,枣子树下屋场82岁兰泽芳讲起了祖辈口口相传的故事。当初茶亭由木柱支起茅棚,看似简陋却暖心,主要因为有位蓝太公在此摆茶摊。蓝太公人高马大,蓄了胡须,性格开朗,心地善良。他每天一大早,带了炒熟的“巴巴柴子”茶叶来到茶亭,首先提着木桶,去香山滴水寨一端盛满流出的泉水,而后起火烧滚开水,恭候往来歇脚客人。他还喜欢山上的兰花,恰好茶亭边长着一处处兰花,众多茶客陶醉于茶香和兰花香中。
某日傍晚,蓝太公收拾茶摊准备回家,猛然发现茶亭角落里有一个用绳子扎紧的布袋子,他顺手捡起沉甸甸的袋子,解开一看大吃一惊,里面全是白花花的银子。他赶紧原封不动地包扎起来,然后坐在凳子上抽了一袋烟,努力回想当天哪些人在茶亭停留过。他估计失主发现银子丢了,一定非常焦急,会沿途返回寻找,决定当天晚上在茶亭过夜,等待失主。可是这一晚过去了却不见失主,第二天第三天仍不见失主,一个月两个月依然不见失主,蓝太公怀揣着银两来来回回不方便,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就在茶亭边,把银子装进钵头埋入泥土,上面种上几株兰花,等待哪一天失主的到来,完璧归赵,万一失主不再来了,蓝太公也不去动用这不当得利。平时,蓝太公除了用泉水泡茶外,还用来浇灌兰花。
六年过去了,正是兰花开放季节,有一天,驿道上传来马蹄声,紧接着骑马人停下,把马拴在茶亭一旁的榕树下。在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中,蓝太公证实了眼前的这位广东客人就是当年的失主。他挖开兰花,将银子递给失主,失主甚为感动。失主回敬说,你拾金不昧,值得我学习,这些银子我也不收了,留给你在这个地方建一座茶亭。说完,他骑上马,带上几株兰花离开。
过后,茶亭建好了,石脚坚实,砖瓦挑檐,结构精致,门匾上题写了“善心亭”,留存至今。田垅兰花因“善心亭”而两全其美,被赋予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善心兰。
善心兰不仅仅是一种兰花,更是一种高尚品格的传承。如今的田垅人正以兰花为业,以振兴乡村为己任,让善心之兰飘香万里,建设中的“山哈兰园”正是新的开始,也是故事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