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工芋头圆

  □张旻新

  每每在街上看到手工芋圆,味蕾总不由被触动。这时,我会毫不犹豫拉上身边的家人或朋友直奔店内,每每欢喜进去,又失望出来……此芋圆非彼芋头圆,相差一字,味道终究相差甚远。我独爱芋头圆。

  看到芋头圆、想到芋头圆,舌尖仿佛有一粒弹珠般大小、带着姜蒜香的小丸子,一口咬下去,发出一声嘎嘣脆响,慢慢嚼下去,又香又爽。

  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漂亮的衣裳,串门走亲戚,走到哪儿吃到哪儿。芋头圆、瓦角丁、珊瑚条、烫皮、牛肉巴、香肠、板鸭、酒酿蛋……一边吃一边美。

  最煎熬的是快过年时,被母亲抓差帮忙做果子(赣南客家人把做芋头圆叫作做果子)的日子。

  做果子的日子当时只觉得累,现在忆起竟觉珍贵有趣。

  奶奶把我和二哥叫到跟前,安排二哥在土灶前烧火煮芋头,我则当奶奶的小帮手,一起刮姜、洗蒜……芋头煮好了,奶奶捞起芋头用凉水冲凉,交代我和二哥剥芋头,自己则去切姜末、蒜末。过了好一会儿,母亲回来了,她放下木桶,又忙着在厨房角落里用长条凳搭起门板作案板。把案板清洗并抹干净后,母亲把剥好的芋头放在一个大盆里,加入少许盐,用双手不停捣捏芋头,待芋头全部捏碎捣成芋泥后,奶奶把磨好的米粉倒进芋头泥里,慢慢加水(温水、冷水均可),母亲不停用手搅拌,待芋头与米粉搅拌均匀,奶奶把姜末、蒜末倒进去,再倒入少许花生油,母亲继续搅拌,这就是和面搅面。

  和面搅面是一个漫长细碎的过程,凭的是手感、经验。等面团终于搅好了,奶奶在搭好的案板上撒一层米粉,母亲把搅拌好的面团放在门板上开始揉面。揉好的面团特别大,母亲把面团分作几份,取一份放在案板上继续揉,余下的则放回盆里待用。把揉好的面团搓成条形,用菜刀分段切好,揉成小面团,然后用擀面杖擀成面饼状,再用菜刀切成食指般粗细的小面条,接着把小面条整齐排列摆放好,再把小面条切成正方形的小面丁,然后在小面丁上撒一些米粉防止小面丁粘在一起。这时奶奶拿来簸箕,撒上一层米粉,把小面丁放在簸箕里,装满后,给我和二哥每人分发一个簸箕,教我们用巴掌搓芋头圆。

  奶奶开始在灶前烧起火来,锅热后,倒上自家榨的花生油,待油温上来,改成小火。奶奶把搓好的小面丁倒进油锅开始炸,炸的过程中还需要用滤勺不时翻动。看着小面丁的颜色渐渐变成了金黄色,奶奶熟练地把小面丁捞起来,然后又下另一锅小面丁。刚炸起来的小面丁,因为里面有芋头,又是圆圆的,我们便唤作“芋头圆”。

  看着金黄的芋头圆,闻着空气中浓浓的米香味、芋香味、蒜香味,我和二哥馋得不得了,放下手中的小面丁,跑过去偷偷抓上一把,放几颗在嘴巴里,嘎嘣嘎嘣响,酥、香、脆,太好吃了……

  如今,手工做芋头圆的人家越来越少了,偶尔在菜市场买回来的芋头圆,多是用簸箕弄几圈,似圆不圆、似方不方,因为没有细伢崽的小巴掌搓过,总觉得不是当初那圆圆的样子了。现在做芋头圆的米粉基本上不会先炒,为图省事甚至用面粉代替,少了一股米香味,一口咬下去也没嘎嘣响。母亲年纪大了,早已不再做芋头圆,但是每年还会买芋头圆过年,每每吃着软软的、没嚼劲的芋头圆,格外怀念那些年我的小巴掌搓圆的、有着浓浓米香、一口咬下去会嘎嘣响的芋头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记人类非遗代表作之“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
崇文重教蔚然成风~~~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时事
   第06版:文化客家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文化旅游
擂棍飞旋茶飘香
手工芋头圆
石城长溪村传承客家好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