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于1887年首次发现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在1905年解释了这一现象。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研制出首个实用的太阳能电池,可将6%的入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随着研发不断取得进展,光伏装置的转换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正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效应,直接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简称“光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布式屋顶光伏,如工商企业厂房、民居屋顶光伏发电系统。近年来,一些建筑物表面也使用了光伏板组件。另一种是集中式地面光伏,一般称为光伏发电站。此外,光伏还可应用于多种多样的场景,如农业、渔业、景观建设,以及游牧家庭、孤岛居民、航海灯塔供电等。
作为“向阳而生”的光伏发电,它运行可靠、无噪声污染、寿命长、维护费用低,特别是在海拔高、日照强的地区,更能增加系统的输出功率。而一些对空间高效集约利用的复合模式和跨界模式,有助于新能源开发项目获得建设所需的土地资源,又使光伏建设项目在发电的同时能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光伏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球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10余年,中国光伏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并在各环节上保持全球领先。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实现新突破,截至今年6月底已达13.22亿千瓦,约占总装机48.8%,历史性地超过煤电,其中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7亿千瓦。(来源: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