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长生 文/图
明代杰出人物王阳明的四大弟子,“江有何、黄,浙有钱、王”中的何廷仁,系雩都(今于都县)人。从《何氏五次联修族谱》中看,何廷仁在繁衍生息上无后人,连过继者都没有,也就是说,何廷仁没有直系后裔,连名义上的都没有。而于都县贡江镇金桥何氏,虽然不是何廷仁的直系后裔,却胜似直系后裔。
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坟墓葬者的直系后裔才会关注、保护和维护其坟墓,而且,过了若干代以后,直系后裔也很少去祭扫,甚至没有人祭扫了。而何廷仁墓却不然。
据《何氏族谱》记载,何廷仁祖居于都县城河对岸的水南坝,即现在的贡江镇水南村,于明朝后期随父亲何潜及叔叔何敬庵迁入于都县城衙背巷,现在的于都县图书馆所在地,原来是何氏宗祠。现在的贡江镇金桥村何氏,是何廷仁的侄子何仲伟,于清康熙年间从县城衙背巷迁入下窑(今贡江镇金桥村)开基立业繁衍至今。金桥村何氏虽然只是何廷仁的旁系后裔,却以何廷仁为荣耀,为典范,为文脉传承,世代守护着、祭扫着何廷仁之墓,为后人留下一处不可多得的教育基地。
何廷仁及其妻子李氏合葬之墓,原在于都县城东门东岳庙后背。1969年迁到了梓山镇某山区。何廷仁之墓,隐藏在大片浓郁的树林中,墓由青砖砌成,青石大墓碑中央清晰的刻着“故祖何公礼学名圣府君坟”,落款为“下窑合族嗣孙”。金桥何姓族人每年清明,都会组织人员到何廷仁墓地祭扫。而且非常重视何廷仁事迹的传播,把何廷仁的身世、功名、学识、品格等写进何氏族谱中,以流芳千古,教化后代。金桥何氏宗祠,位于下窑的中央,宏伟壮观,雕梁画栋。在何氏名人、杰出人才版块,首先呈现的就是明代理学名贤何廷仁,用大块版面把何廷仁的身世、功名、学识、为人、为官、处事、品格等展示于众,教化后代要以何廷仁为榜样。
金桥村,位居于都县城近郊,梅江、澄江、贡江三江汇合处,是于都县委、县政府近年倾力打造,可进行国际体育赛事的体育新村和生态旅游村。金桥何氏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在何氏宗祠附近整理出一个休闲广场。广场位于何氏宗祠与罗氏宗祠之间,广场边几棵高大的古榕树,枝繁叶茂,绿意盎然,榕树下一口大鱼塘,水波粼粼,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为了丰富广场的文化内涵,扩大何廷仁的影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金桥村党支部、村委会和何氏族人将这个广场命名为“何廷仁广场”。在广场岔路口处,竖着一块大碑,碑上刻着“理学圣贤 何廷仁”几个醒目的金色大字,碑上还刻着何廷仁的画像。在何氏宗祠的围墙外方,也就是“何廷仁广场”一隅的墙上,分别以“引言”“随师勤学,刻志磨砺”“勇于实践,以德治政”“讲学著说,弘扬理学”和“结语”五个板块介绍何廷仁的励志、从政、讲学轶事。介绍了何廷仁拜师王阳明,得到王阳明悉心指导,成为杰出理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的学习历程;讲述了何廷仁在任广东新会知县和南京工部主事期间,不单以法治政,且以徳化民,取得良好成效,深受百姓拥护和爱戴的事迹;介绍了何廷仁离官返乡后,在于都县城近郊的罗田岩以讲学著说为乐,大力弘扬理学的情况。同时,还介绍了何廷仁、黄弘纲、何春、管登、袁庆麟,时称“于都理学五子”的一些情况,以及“于都理学五子”所著的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