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
“过完元宵,才算把年过完了”,当人们还在回味春节时,各地便已争相筹备起了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做灯笼、猜灯谜、包汤圆等精彩纷呈的元宵活动。
一
正月十五闹元宵,指令明确,一个字——“闹”。
元宵,也叫元夕,重头戏自然是在晚上。
其实,从很早以前开始,元宵节就已是上至朝堂下至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相传,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周勃等人平定“诸吕之乱”便在正月十五,汉文帝即位后,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逢正月十五之夜,他必出宫与民同欢。凡此良宵,西都长安,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久而久之,“闹元宵”的习俗便保留了下来。
到了后来,元宵节变得愈发热闹。以隋朝为例,“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曙,以纵观之,至晦而罢。伎人皆衣锦绣缯采,其歌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髦者,殆三万人……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弹弦擫管以上万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自是每年以为常焉。”《隋书》里的这段记载,为我们再现了旧时的元宵盛况。无独有偶,《东京梦华录》所追述的北宋都城开封过元宵的场景亦是一般地热闹。
现如今,元宵节唱戏文的习俗在许多农村地区仍旧完好地保留着。元宵前后,或由企业家出资,或由村民集资,从远方请来草台班子,锣鼓喧天,要一连闹上好几日。间或,戏曲爱好者也会自发组织,为游人免费地演上几场。
元宵佳节,热闹不止于戏台,而是充满了大街小巷。小孩的欢闹声,大人的谈笑声,表演乐器发出的敲击声,游人熙来攘往留下的喧闹声……声声悦耳,道尽了节日的美好!
二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元宵无疑是诸多节日中最浪漫的。在古人的吟咏里,关于元宵的诗词不胜枚举。欧阳修就有一阕《生查子》,词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寥寥数语,让人们得见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宋明两代的话本小说里,创作者还很喜欢把才子佳人邂逅的剧情安排在“元夜”这个时间点。仿佛到了此时,人就变得格外多情。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引有一首诗:“太平时节元宵夜,千里灯球映月轮。多少王孙并士女,绮罗丛里尽怀春。”隐隐点出了这个节日的难得。读其诗,让人不由想起歌德所说的“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
古时候,由于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年轻的女孩子是不被允许随便外出的,只有过节时例外。灯初放夜人初会,梅正开时月正圆,不管过去多少年,一对对情侣相携出游都是元宵佳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
元宵来临时,地气尚未转暖,气温也是忽高忽低的。不过与肌肤感受到的乍暖还寒不同,它落在人心里的感觉始终是温暖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大特点,那就是离不开美食,而且通常以吃开场,最终归于情感寄托。
元宵节吃汤圆,大概也有盼团圆的意味在里面。汤圆,音同团圆,兼有浑圆的形状,被人们赋予了团圆的象征意义。
汤圆以宁波的最为出名。有人说,中国那么多的美食小吃,如果少了宁波的美食,就像西湖没了断桥;而宁波的美食小吃中如果没有了宁波汤圆,就像断桥没有了白娘子的传说。
在这春节的尾声,汤圆表达了我们对故乡、对亲人的爱与不舍。也许,在老人与儿女的心里,吃过了汤圆,即是许下了再聚首的承诺吧。有这个承诺在,不管风雨多大,不管旅途多难,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繁华,游子必将归来。也正因此,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汤圆,把酒闲话,明明春意未满,却觉身心温暖。
没有一场筵席可以绵亘不散。作为一个时间节点,元宵别具意义,在传统的认知里,春节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换言之,过了元宵,才算真正地过完年。
元宵一过,孩子们就该上学了,大人们也要收一收心,开始新一年的忙碌。生活有苦辣酸甜诸般滋味,但是能够为了家庭、为了梦想而努力,是一件温暖而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