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谈升
在宁都大沽乡的暘霁驻村蹲点,最爱的是山林草木。站在斧头岭上,暘霁全貌尽收眼底,山下梯田盛开的油菜花随风起伏,浪漫而多情。远处,铁牛的轰鸣声在山坳回响,翻出黑乎乎的泥土,招来成群觅食的八哥。
人勤春来早,暘霁人一天到晚总在忙乎,养蜜蜂、培木梓、种蔬菜、打白水(耕耙)、运农资……几乎见不到他们歇息。
过斧头岭、下狐狸坑、上老虎塅,只见阡陌农田都打成了白水。种粮大户老胡正在山旮旯地里整土,见我来了,停下活儿,用毛巾在阔阔的脸上擦了擦,汗珠子不见了。三个月前,我们驻村工作队一起在他的田里移栽油菜,聊得正欢,话题离不开产业和乡村振兴。他集中连片种下了60亩油菜,立足这片沃土,准备带动其他村民增收致富。老胡,已过知天命之年,头上多了几丝白发,抬头纹也更深了些,但双眼神采奕奕,他好像不知疲倦,开始谋划春耕生产了。
“你进山来了啊!”
“本来天天都在山里呀!”
“那不同哦,暘霁虽然是山里,但真正的山就是这狐狸坑哩!”他用手指向南边,确实是,那片大山连着天际,树林的枝枝杈杈如同层层叠叠的大网,阳光似乎无法透进来。老胡说,这边边角角也不能浪费,土地是宝,利用起来就是财富。因铁牛无法施展,他便用锄头挖。
老胡抽完一支烟,感觉积蓄了力量一般,他扬起锄头,“噗嗵”一声,一锄落地,扎得好深,握紧的锄柄使了一把劲,树根草蔸连着一块厚重的泥土发出嘶嘶响声,被剜了起来,地气氤氲。
暘霁与其他地方一样,外出就业创业的多,留下的都是上了年岁的。几年前,脱贫攻坚战打得正酣,老胡在晋江炒了老板的“鱿鱼”,带着几个同乡回到了村里,甩开膀子大干,流转撂荒土地,种下了高山蔬菜、优质水稻,成了暘霁村的致富带头人。老胡尝到了家门口创业的甜头,胃口愈来愈大,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扩大种粮规模,去年把狐狸坑的20多亩低产田进行改造,种上了水稻,总面积70余亩,仅一季水稻收入和补贴就达到10万元,还示范带动其他村民种水稻增收。
龙年春节,借着喜庆的气氛,老胡走东家串西家,与村民签协议,把那些没有劳力正在荒芜的耕地租赁过来发展早稻生产,村里还有二十多户村民要把荒芜多年的良田复耕,跟着老胡一起种水稻——仓里有粮心里不慌哩!
“今年春来早,定是一个好年份,我决定把早稻面积扩大到200亩,现已打好了100亩的白水(耕耙),不让耕地撂荒,这样才能保障粮食安全!”老胡说这番话时很认真。
作为多年的种粮大户,老胡在县内有点名气,种出的大米属于原生态的,有市场、销路广。这不,今年的早稻,种子还没落田,买家们就在手机上谈好了,价格比去年高。“我们暘霁呀,生态杠杠的,的确是个好地方,所以我们种田人沾光了,米香不怕巷子深!”
这时,树子坪小组的村民小陈打来电话,他向村党支部书记汇报,水口外的一百亩耕地已被他全部“拿下”,种粮协议签完了,待田里的油菜收割完后,他就开耕整机下田了。小陈,这个90后的年轻人,没有随大流南下沿海务工,一直在家乡发展。他购买了耕整机、收割机、运输车,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穿梭,成了十里八乡的农机手。这些年的亲身感受,小陈发现种粮大有奔头,今年便把村民撂荒的土地流转过来,准备大干一番。
春阳暖暖,深山朗朗,暘霁山林草木透出的气息,像村中霁水一样明晃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