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活乡村振兴“生态引擎”

于都加快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

  本报讯 (记者余书福 通讯员宋嘉华 叶彬)日前,记者走近于都县梓山镇潭头生态清洁小流域,但见绿水潺潺、春意盎然。“以前受水土流失影响,‘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浸灶头’不仅是潭头村民要面对的困境,也是整个梓山镇水资源缺乏利用的真实写照。”随行的梓山镇党委书记郭清峰告诉记者。

  据悉,于都县潭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地处于都县梓山镇境内,潭头小流域面积30.11平方公里,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为565.49公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农田因缺水而歉收,村民们只好选择外出务工“讨生活”。

  近年来,当地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以潭头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系统治理,激活乡村振兴“生态引擎”,实现了“山青、水净、村美、民富、文兴”的目标。2023年,于都县成立了潭头生态清洁小流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将小流域建设同农村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发展和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新路子。

  “河水变清了,河岸变绿了,村庄变美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灌溉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江西茂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自从潭头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提档升级以来,他们的1000余亩富硒蔬菜大棚不再担心被淹,蔬菜种植产业得以进一步增产增收。

  潭头小流域独特的富硒土壤和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不仅促进了富硒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开发了富硒餐饮、乡村民宿、休闲采摘、农事体验、智恒研学等系列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小流域+”产业综合体基本形成。去年,潭头村村集体经营性纯收益336万元,全村户均年增收2500余元。潭头小流域内居民年收入提高10%以上,水土保持措施产生总经济效益800余万元。

  “如果说大江大河是生态系统的大动脉,那小流域就如毛细血管一般,密布在广袤的乡村。”于都县水利局水土保持中心主任李春花说。近年来,于都水利、林业、发改、交通、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动,按照“属地主责、行业指导、公众参与”以及“谁受益、谁负担、谁管护”的原则,以河湖长制为统领,搭建县、乡、村“三级共管”平台,创建河湖长、林长、田长、路长“四长共治”机制,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实现“清水下河、净水入河”。

  如今,在于都,产业兴旺、乡村旅游、生态宜居“三位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已基本形成。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时事
   第06版:新松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科教
于都加快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
图片新闻
寻乌推进医保服务便民惠民
龙南以数智智能助力乡村治理
赣州市住房公积金2023年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