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
一
忙忙碌碌又一年。2023年即将过去之际,这部书稿总算完工了。为了与此前出版的同类集子《松间轻语》相呼应,我将这本新书取名《榕下微言》。
《松间轻语》是我在赣州市纪委工作时的相关随笔汇集,时间跨度近8年。《榕下微言》则是我在瑞金市纪委工作以来的相关随笔汇集,写了两年(2022年—2023年),其实主要是2023年写的(2022年的业余时间更多地用于完成长篇小说《风云宝石》,只是抽空写了一些小文章)。
很多人以为我的写作是“不务正业”(这种背后的议论,时有传到我耳朵里)。对此,我只能苦笑待之。想当然的事太多了,而“想当然”与“事实”之间,又总是隔着一道鸿沟。所以,“想当然”才不被视为一种良好的思维方法。
如果你有耐心看完这些小文章,就会知道,它们的主基调,还是与我的本职工作密切相关。这本书,我首先是把它当作一本干部读物来写的。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未必能达到这个效果,但出发点是明确的(坦率地说,即使是《风云宝石》这样的小说,我也并非把它当作仅供消遣的文字,相信读过该书的朋友对作者的用意有所理解)。
全书主体共95篇文章,我把它们分为三辑:为人须智、为政须廉、为学须实。分别说的是做人、用权、读书等方面的事。这些,都是公职人员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当然,公职人员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孤立存在。这些相关的问题,与社会各界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本书的读者,也不仅仅限于公职人员,还可拓展到与公职人员关联的所有群体。
其中最核心的,是“廉”的问题。我一向认为,关于廉洁教育,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只要发自内心把它当回事,一些浅显的道理足矣。它所需的不是讲得多深奥、多精彩,而是经常说,反复提醒。它还不能孤立地就廉说廉,而应适当拓展外延,从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说起。
我这些文章,自然谈不上什么深度、新意,它们充其量就是“老生常谈”而已,但我觉得确实很有必要继续谈谈。比如做人的问题,这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一个人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如果没有正常思维,便可能导致不合常理的行为。所以,理智分析、妥善处置问题,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用权的问题,这是公职人员履职的关键。为什么反腐力度如此之大,还是有那么多人重蹈覆辙?与他们毫无纪法意识、毫无敬畏之心有关。如果讳疾忌医,不愿意面对这些问题,迟早会在这方面栽倒。又比如学习的问题,这是一个人素养提升的根源。我觉得,干部应该是读书人,否则,不可能把工作做到极致,不可能在事业上追求长远。古人说:“宰相要用读书人。”以前在正常年代,不读书,基本没有做官的机会,因为无法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不了选人用人的“盘子”。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大发明,它拼的就是学习能力。读书明智,读书明理,读书明志。今天的干部更需要读书,否则难以赶上瞬息万变的时代。可惜,当前的读书氛围还是有限,尽管有些学习是制度化安排,但在落实的过程中总是难免打折扣,甚至沦为形式主义。有感于此,我认为有必要呼吁干部回归书桌,亲近书籍,推崇文化,增添文气,以深邃的思考领悟人生真谛,以高度的自觉远离庸俗之气。这也是实现“不想腐”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
我也数次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像“苦行僧”一样,晚上只要没有工作,就躲进书房写这些东西?都这个年纪的人了,何必把宝贵的时间花在这种费时费力而且可能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上?这种速朽的文字,对业余写作者来说,性价比实在是不高。
说得难听一点,也许是自作多情、自讨苦吃。说得“高尚”一点,其实还是缘于一份责任,一种情结。
我觉得,在地方党委班子当中,纪委书记大概是最难保持愉悦心情的了。有些人以为纪检监察干部最喜欢为难别人。其实不然。相反,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干部们不要出事,尤其不要出大事。人总是有同情心的。看到别人的人生成为负数,心情怎么可能好得起来?
可是,在现阶段,这种愿望显然很难实现。即使在我们这样的小地方,每年都有干部要被采取留置措施,清除出我们的队伍,成为可怜可悲的“阶下囚”。每一名留置对象,都让办案人员心情难以轻松;每一名干部被送进监狱,都让我们摇头叹息;每一个“落马”人员的故事,都足以让大家陷入沉思。
这些干部出事,原因各异,但在根源上,还是因为“三观”不正。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与这些人串在一起的,可能还有若干名老板,以及亲属、身边工作人员。他们相互作用,互伤互害。他们太需要纪法教育约束行为了,太需要廉洁文化滋养心灵了。
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社会上对反腐败斗争还存在不少杂音。这些奇谈怪论,有些是认识上的误区,有些则是故意混淆视听。比如,有人认为反腐败让企业日子不好过了,影响了经济发展;有人认为反腐败是纪委的事,与自己毫无关系,看看热闹就行了;有人认为腐败问题越反越多,意义不大,不如维持现状;等等。他们却不想想,如果任由腐败横行,发展的成果全让个别人攫取了,哪里轮得到大家共享?腐败损害的是大家的利益,反腐败怎么会和你无关,又岂能靠某一家单打独斗?腐败问题多,恰恰说明存量大,形势严峻复杂,斗争刻不容缓,此时不迎难而上,更待何时?还有些媒体,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沉默,反腐题材的文章一概不发,生怕惹上“麻烦”,真是莫名其妙。
正是因为这种现状,我常想,怎样才能让公职人员尽可能避免堕入深渊的悲剧?怎么才能让反腐败获得最大的支持,汇聚成磅礴力量?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从自身做起,真正把风清气正的环境营造好?我觉得,在加大查处力度、强化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把教育做得充分,把道理说得明白。
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有效”当摆在首位。对基层干部来说,“大道理”的效果未必理想,从身边事说起,从小切口入手,从切身利益开导,也许更能从内心深处触动他们。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人去说,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说。
基于这个目的,只要有机会,我总是在不同场合苦口婆心多说说廉洁教育的话题。不管是对干部,还是对社会各界。我倡导廉洁教育立体化,不仅教育干部,同时教育干部家属和管理服务对象,让大家都认识到“送”与“收”都是害人害己,后患无穷;认识到收起不当得利的念想,让心思一直行进在正常的轨道上,才能让自己走得踏实稳健。每次讲廉政课,我更是患职业病般喋喋不休,恨不得把自己掌握的有教训意义的案例全用上。我不管别人愿不愿听下去,能不能听进去,只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一些简单的道理传播给更多的人。我写下的这些“老生常谈”,也试图从这些方面做出努力,让更多的人接受,所以并不追求宏大的声音,也不追求高上的站位。
记得《松间轻语》出版时,某县纪委书记专门推荐给干部们阅读。他说:“每个月抽空看其中一篇,就可以保你一个月不犯错误;五年时间把它看完,就可以保你在这一届不出事。”这话当然说得夸张,但情真意切,既是对干部的关心,也是对我的鼓励。他要表达的意思和我所想的一样,就是对涉“公”人员来说,警钟常鸣,多谈论这样的话题,就一定可以减少出事的概率。
遗憾的是,在干部当中,讳疾忌医者也不少。有的人,一听到“纪律”方面的话题就不愿接下去,一看到廉洁主题的图书就唯恐避之不及。某次,一位领导干部问我最近出了什么书,我告诉他有一本关于廉政与修身的集子(即《松间轻语》)。他连连摆手道:“我不看这种,我不看这种!”让人哭笑不得。以这种心态对待廉政教育,如果哪天出什么状况,也就毫不意外了。
三
赣州多榕树。在江畔行走,常可遇见虬根暴起、冠幅广展的大榕树,是一道让人驻足流连的风景。城区的行道树,也常选榕树。这些榕树原本年轻,但长长的须垂下来,却显得少年老成。很多年前,女儿还在上幼儿园。放学接她回家,一路慢慢走去,她比着哪棵树的胡须更长,不知不觉便走完了数公里的路程。这样的时光,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回忆起来却感到温馨美好而难得。
榕树根系发达,生命力旺盛,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它们长得高大,而且长寿,很受市民欢迎,赣州人以之为“市树”。看到古榕茂盛苍劲的样子,就让人想起“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句话。榕树能长到这个境界,说不定还真是因为具备这种“心态”呢。这,也可以说是榕树的真实写照。
同为赣南大地的城市,瑞金的榕树也不少。绵江之畔,便可见历经沧桑的老树,印象最深的是云龙桥附近那棵。到瑞金工作一晃两年多,一届时间已过去约一半。曾经幻想闲暇时江边漫步,累了时,静坐树下,好好放飞思绪。然而,一直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整日总是不得闲,而且近年腰膝劳损,行走已成了一种奢侈。上班的公务大楼院内也种了一些榕树。从食堂到宿舍之间,便有一排,几乎每天都得路过。与同事吃过饭,少不了在榕荫下边走边聊些工作上或生活上的事。有时我便想,如果能像古时那样,工作悠着点,时常在某棵大榕树下与朋友们坐而论道,谈笑风生,岂不快哉?
以前农村人多,没有什么会议场所,人们便常在大树下聚会谈天说地。如今城市化了,多数人已进城,这种场景自然少见了。不妨想象,如果有这样的场所,人们依然三五成群小坐片刻,谈人生,谈理想,谈“三观”,让道理越说越明,让思想越说越正,让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河,让崇廉拒腐、奉行正道成为时代强音,让遵纪守法、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主流,那么,文明必将为此前进一大步。
行稳致远,也是一棵棵大榕树的生动实践。榕下,可以让我们深入探索,畅所欲言。
联想到这些,于是我牵强地把这些细微的声音,和魁梧的榕树结合起来,做成了这本《榕下微言》,希望有那么几句并不响亮的话语能够与读者的心弦引发几许共鸣,又因为大家的助力,让它们传得更悠远。
这是我第一部完全在瑞金写成的书稿。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会到这个声名不小的地方工作。如今,对这块土地感情日益深厚,以至总想着在字里行间镌刻“瑞金”这两个亲切的字眼。这也是我第一部还在写作中就正式签订出版合同的书稿:曾经有过两次合作的广东旅游出版社,得知我手上有这么一个选题,很感兴趣,大力支持,几个月前就早早把出版合同寄过来了,使我只好抓紧进度,不敢懈怠,生怕成了“失信人”,终于如期拿出了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