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吴家的春耕新事

  □刘菁淇

  老吴名叫吴新保生,今年65岁,头顶着“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的荣誉,是赣县区种地的一把好手。近日,笔者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捻着秧盘里的土,对一车即将“出库”的秧盘例行检查。

  “你这个秧盘上覆土偏厚了点,要下厚上薄……”老吴向笔者透露,当天一早,他顺手签下了一笔400亩的土地流转合同,今年水稻种植面积将突破5000亩。

  在地里忙活了大半辈子,以前几亩地就累得直不起腰,如今却种了数千亩。这要搁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2015年,老吴在清溪村靠东一块、西一片“捡着种”,包下了100亩农田,开始了自己的规模种植之路。到了2020年底,老吴承包的农田达到了700亩,全家十几口人都跟着他“务农”。

  儿子负责打理碾米机厂、烘干机厂,儿媳负责管理育秧田兼职拖拉机手,侄子是全机械操作的农技员,女婿则负责肥料、农药撒播等,同时还设有财务员、销售员等岗位,老吴一家俨然成了全流程种地的家庭合作社。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加入,老吴家的地开始有了新苗头,“捡着种”的田开始试行无人机施肥撒药,“飞着种”的时代悄然来临。

  “飞着种”也带来了新困扰,随着老吴手上的田越种越多,人手逐渐不足,尤其到了农忙时节,更是忙得连饭都吃不上。家里的年轻人提出要买新设备,“这么多年了,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面对年轻人的提议,老吴没松口。

  为了说服老吴,年轻人组织了一场“家庭实验”,把一块田分成了两半,一边是老吴的传统方法——人工抛秧,另一边是年轻人的新式种法——机插秧,同时下田看成效。最终,机插秧的返青期比人工抛秧的短了一个星期,收获的粮食也多了百余斤。

  实验让老吴愣了神。从2021年开始,尝到“新式种法”甜头的老吴,把赚到的钱都往机器设备上投,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无人机挤满了仓库,碾米厂、大米加工厂、烘干厂就设在马路边。更让老吴欣慰的是,随着“新式种法”的推广,回家种地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我原来在外面当经理,现在回来种田也挣得不比外面少,离家还近。”村民吴礼华说。目前,像吴礼华这样回乡跟着吴新保生种地的年轻人已有25人。

  去年,靠种地及农产品深加工,老吴一家人创造了2000万元的产值,跟着种地的村民腰包也鼓了起来。最近,他们又尝试着在农事服务中心用流水线的方式进行育秧,通过一部手机远程控制秧苗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养分、水分,玩起了智慧农业的“新花样”。

  这不,看着种子从覆土播种到冒出嫩芽只用了48个小时,老吴笑得像个孩子。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瑞金新闻
   第04版:时事
全市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Ⅳ级应急响应
优化营商“兴速办” 培育发展新沃土
上犹农业生产“大托管”为种田“减负”
图片新闻
我市扎实推进精品年鉴区域建设试点工作
老吴家的春耕新事
“三榜五星”评选培育文明新风
赣州市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闻发布会在南昌举行
综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