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温居林 通讯员徐旖 文/图
近日,走进赣县区湖江镇古田中心小学的耕读园,黄瓜、茄子、辣椒等农作物向阳而生,绿意盎然。在不远处的劳动实践基地,五年级的同学们三三两两结伴下田,学习如何插秧,他们挽起裤脚,手握嫩绿的秧苗,辛勤劳作,汗水浸湿衣裳,却乐在其中。
“劳”以启智,“动”以润心。近年来,古田中心小学将落实“双减”政策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设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教育课程,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劳动实践长效机制,打造以劳动教育为引擎、促五育融合并举的育人路径,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在热爱劳动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开辟基地播种希望
近日,在古田中心小学一堂劳动教育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耕读园除草、浇水,观察农作物生长。“我们经常来照料这些蔬菜,看到辣椒苗慢慢长高,感到很自豪很开心。”古田中心小学四(1)班学生赖梓珊说。
古田中心小学利用校内及周边的闲置地,分别打造了一个耕读园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了没有围墙的劳动课堂。该校体艺卫处负责人吴萌说,学校每个班在耕读园里认领一块蔬菜园,师生纷纷化身“种植小能手”,参与责任地块松土、施肥、选种、栽种、浇水、养护、观察记录等,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劳动励心智,实践促发展。古田中心小学在校外开辟了2.5亩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种植了水稻、玉米、红薯等农作物。古田中心小学教师徐祥澍说,前不久的插秧劳动,让每位学生学会了插秧,体会到了农民的辛劳与不易,提升了他们劳动实践能力,培养了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打造农耕文化校园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课堂内传来朗朗读书声,同学们翻开《农耕文化》校本教材,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常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田园诗词等内容,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为打造农耕文化校园,学校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资源,编撰校本教材《农耕文化》,在楼梯、过道等布置“农耕文化”主题长廊,建设农耕文化展示馆,展示从农户家中收集来的犁、耙、辘轴等充满乡土气息的传统农具。
“老师给我们上农耕文化课,还带我们参观农耕文化展示馆,认识以前的农具,让我们知道了粮食来之不易,我们更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古田中心小学学生廖佳这样说道。
该校校长谭后衡表示:“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智慧和汗水孕育出来的,挖掘农耕文化,不仅可以让校园成为知识的海洋,更能成为孩子心灵的田园。”
劳动育人落到实处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是农业的“四季歌”,春夏播种,金秋收获,师生们集体下到田间地头收割稻子、采摘蔬菜,体会挥洒的汗水变为劳动成果的喜悦。学生家长钟桂秀说:“学校的劳动实践课开得很有意义,让他们爱上劳动,崇尚劳动,我们做父母的也觉得骄傲。”
劳动教育,主体是学生。古田中心小学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管理,推动劳动教育从学校走向家庭、从课堂回到生活、从课本转到实践基地,营造“家、校、社”一体化育人环境,引导学生感受农耕文化“勤劳、奉献、创造”的精神,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易,形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真正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始终坚持美育启智、以劳育人,通过丰富的劳动体验活动,锻炼动手能力,锤炼意志品质,教育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接班人,”谭后衡说,“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劳动教育的新领域,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