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土地今朝更好看

扫码看更多内容

  □记者张惠婷 

  仲夏的赣南,东风拂暖,满目葱茏,一幅新时代多彩画卷徐徐展开。 

  这是一片壮怀激烈的红土地。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领导人民进行了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中央红军在这里出发踏上万里长征,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在这里孕育并传承至今。 

  这是一片风华正茂的红土地。12年前,《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习近平总书记“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殷殷嘱托,化作上下一盘棋共襄振兴的激越号角,化作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火热实践。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从城市到乡村,从物质基础到精神风貌,从现实动力到长远后劲,破茧成蝶的巨变在赣南大地次第发生,红土儿女感恩奋进的步伐一路向前。 

  群策群力 顶层设计开花结果

  近段时间,深圳、赣州频频上演“双城记”。两地税务部门联合开展专题宣讲,赣企融湾专场项目路演活动走进深圳,深赣联手出品的话剧《叩响》巡演30多场……赣深高铁开通后,素来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两地,合作交往更加密切,共建成果愈发丰硕。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赣州市与深圳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该方案是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1+N+X”政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2012年6月28日《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到2021年1月24日《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出台实施,再到《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印发实施,一系列全方位、立体化的顶层设计,使赣州成为“老区中的特区”“红土中的热土”,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纵深推进。 

  12年来,赣州前行的每一步,都凝结着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赣州倾情关注、厚爱有加,先后两次亲临赣州考察指导,九次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谋划和推动了《若干意见》等重大政策出台实施,反复强调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特别是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赣州的企业、农村、革命纪念馆等,为赣州发展把脉定向,给老区人民巨大鼓舞。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西考察指导,对江西提出了“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这与总书记五年前对江西、对赣州工作提出的目标要求一脉相承。总书记考察江西、赣州时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引。 

  国家部委“翻箱倒柜、鼎力相助”,抓住赣南最突出困难、最薄弱环节给予特殊扶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牵头召开7次部际联席会议,第8次事项以复函形式下发,协调解决赣州需要国家层面支持的重大事项94项。今年6月7日,支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协调解决赣州事项7项。中组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40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州,下派六批共242名干部挂职帮扶。 

  省委、省政府“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推出多项政策措施,系统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先后召开13次领导小组会和8次工作推进会,协调解决赣州需要省级层面支持的重大事项230项,形成有力有效的推进落实机制。 

  上下协同、群策群力的扶持行动,为苏区振兴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苦干实干,将“规划图”“效果图”变为“施工图”“实景图”,交出一份振奋人心的红土答卷。今日赣州,已然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 

  一串串数据拾级而上。2023年,赣州GDP达4606亿元,是2011年的3.4倍,跃居全国第62位,较2011年前移46位;主要经济指标均较2011年实现翻番,年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连续11年获全省综合性考核先进,连续8年获全省全面深化改革考评榜首,连续5年公众安全感、公安满意度全省第一。 

  一张张名片收入囊中。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和综治最高奖“长安杯”、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等于一身,赣州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名单,城市影响力、美誉度与日俱增。 

  民生改善 振兴基础更加坚实

  宁都县梅江河畔,如长龙般的渠道在山野沟壑间盘旋,一渠碧水缓缓流淌,串联千家万户,润泽万亩良田。5月23日,梅江灌区工程团结总干渠建成并试通水,这是水利部对口支援赣南苏区的第一项重大水利工程。

  看着“源头活水”流入自家果园,会同乡谢家坊村脐橙种植大户丁小宁笑了。“我们这里地势较高,以前干旱天气周边溪水断流,只能打井取水,使用抽水泵的电费每月要3000多元。现在,阀门打开就有水,随取随用很方便,还能对果树精准灌溉。”他满心期待着这片“金果果”今年有个好收成。

  穿行在红土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无数个获得感满满的场景。振兴发展的东风,拂醒了一座座沉睡的大山,吹绿了一根根富民的枝头。 

  12年来,赣州将财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累计达7323亿元,年均增长15.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金白银投入、真心实意服务,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普惠于民,各项事业就有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摘掉了“穷帽”。 

  全市194.8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23个贫困村(含167个深度贫困村)全部退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6.71%降至零,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最大规模人口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赣州步履不停、步伐稳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4684元增加至2023年的17381元、增长2.7倍,增速连续11年领跑全省。通过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抓实产业和就业帮扶,美丽乡村气象日新,乡亲们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补还了“欠账”。 

  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曾是长期困扰老区人民的民生痛点。经过集中攻坚,全市共有近300万农民住上新房,150万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迎刃而解,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近300万山区群众用上稳压电,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600多万农民群众出行不再难。 

  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赣州筑牢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全市废弃稀土矿山全面完成治理,水土保持“赣南模式”在全国推广,第三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启动实施,低产低效林变身生态景观。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林下经济、森林康养、乡村旅游……让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生态饭越吃越香。

  ——缩小了“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飞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凸显。923公里铁路、1743公里高速公路、112公里中心城区快速路网、“一主多辅”的机场布局、加快建设的赣江航道,将赣州与世界紧紧相连,老区群众出行出游“说走就走”。能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全市发电总装机十年间增长455%,县县覆盖220千伏变电站、通管道天然气,方便了大家的生产生活。梅江灌区明年底全面建成,平江灌区先导工程开工,打破了赣州近三十年没有重大水利项目的局面。

  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均等化,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唱响协奏曲。累计改造老旧小区791个,惠及群众21.81万户,加快形成“15分钟便民生活圈”。新(改、扩)建城乡校舍1227万平方米,改造薄弱学校3992所,义务教育“农村弱、城镇挤”问题得到缓解。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5+2就业之家”、零工市场、就业帮扶车间服务千万家,累计新增城镇就业98.14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56.47万人。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发展渐入佳境,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18%,较2011年提高18.87个百分点。 

  示范争先 动能活力竞相迸发

  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首个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等取得示范成果,龙南经开区、瑞金经开区和赣州高新区晋升“国家队”,赣州国际陆港、赣州综合保税区、中国(赣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速融合……用好《若干意见》赋予的先行先试权,赣州试点示范捷报频传,重大平台密集落地,在诸多重点领域攻坚突破,进一步激发了内生动力。

  振兴发展,需“输血”更需“造血”。作为江西“南大门”的赣州,多个重大战略红利叠加,各类有利要素交汇集聚,正以“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奋发姿态,探寻自己的崛起之路,强化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分量。

  ——产业升级,扬优成势。 

  赣州把产业振兴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战略定位,全力构建体现赣州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方面,深化落实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集群化发展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等“1+5+N”主导产业,“一产一策”推进铸链强链延链补链。农业方面,脐橙、油茶、蔬菜三大支柱产业风生水起,品牌价值不断攀升,“赣南硒品”等土特产畅销全国。现代服务业方面,深入推进区域性文化旅游、金融、消费和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总部经济、共享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 

  盘活资源、扬优成势,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的一个个产业,底盘更加厚实,后劲更加充盈。赣州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7.4∶47.2∶35.4优化为2023年的9.9∶39.2∶50.9;千亿产业集群增至4个,获评国家级产业集群4个、省级产业集群23个;全市营收超50亿元、超百亿元企业分别有10家、2家。 

  ——科技创新,动能强劲。 

  6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基金在赣州签约,这是赣州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

  通过优化创新生态、建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借力“最强大脑”等组合拳,赣州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进入全省前列。全市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稀土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截至2023年12月底,引进院士105人,引进培养国家、省级高层次人才700余人。 

  聚焦数字赋能再提升,赣州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一体推进设备更新、工艺升级、产品迭代。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数据动能”。目前,全市上云企业逾5万家,一批“智能车间”“黑灯工厂”“零碳工厂”脱颖而出,持续降本提质增效。 

  ——双向开放,活力涌动。 

  昔日的内陆腹地,充满活力地迈向双向开放新高地。2012年以来,赣州累计引进省外资金项目3492个、实际进资9699.46亿元,年均增长12.54%,进出口总额增长4.8倍。格力电器、吉利、美克美家、天能电池等行业龙头扎堆落户。

  解放思想,体制机制“大接轨”。以“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为目标,赣州打响“干就赣好”营商环境品牌,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604项对标提升事项全面完成,市县同权、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评标定标分离等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83%的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直达企业”,151个事项“跨省通办”,127项深圳事项在赣州“24小时自助可办”,首创了“跨省、跨关区、跨陆海港”的“组合港”通关监管模式。 

  携手共赢,区域合作“大互动”。赣州积极“走出去”“请进来”,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广阔舞台收获着更多的合作和友谊。成功举办世客会、央企援赣、粤企入赣、进博会赣州专场推介会以及家具、脐橙、纺织服装博览会等活动,迎纳人气、兴旺商气;深度融入大湾区“两小时经济圈”,赣粤产业合作试验区、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与192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赣字号”掀起出海热潮。

  感恩奋进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烈士后代、“赣南红”老兵宣讲团成员孙观发动情地向游客们讲述着幸福故事:“中央实施苏区振兴政策以来,潭头成了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大伙儿种蔬菜、办民宿、开餐馆、卖特产,在家门口鼓起了‘钱袋子’。” 

  沐浴暖阳的潭头村,在村口立起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红色雕塑。村民们排演红色剧目、传唱红色山歌、张贴红色对联、制作“笑脸墙”,以质朴的方式表达对党和国家的由衷感恩,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真心拥戴。 

  饮水思源,才知幸福的来路;感恩奋进,幸福的行程方能绵延。作出特殊贡献、得到特殊支持的红土圣地,在经历了血与火的历史考验之后,在一遍遍感铭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之后,把“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坚定立场写进新征程,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 

  让红色基因历久弥新、融入日常,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活力永续,赣南儿女全身心投入振兴发展大局,争创新时代“第一等工作”。 

  狠抓“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赣州“护体”“传魂”“融合”三力齐发,使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故事更出圈。全市1091处革命旧址遗址、120个市级以上红色名村、50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成为追寻红色记忆、感悟时代变化的现场课堂。“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教育月”“红色故事讲解大赛”“行走的思政课”等多样化实践活动,让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网络,挖掘培育了一大批红色传人。红色文艺的百花园里,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音乐史诗《长征组歌》、电视剧《大道薪火》、纪录片《从瑞金出发》、动漫《长征先锋》等精品力作叫好又叫座。红色文旅、红色培训、红色文创、红色文演生机勃勃,“红色引领、文旅融合”的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放眼赣南,干事创业的主旋律基调昂扬,一浪高过一浪。 

  “我家门前附属房可以随时拆。”“我有建筑技能,有做事的机会要叫上我哈。”……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精心打造“梅花埠”乡村振兴示范点,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全市广袤山乡,1869支工作队、5522名队员驻村帮扶,建强基层党组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把研发生产从珠海搬到赣州,是很明智的选择。”赣州康晋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韵霖告诉记者,赣县区委、区政府全程贴心服务,解决了项目用地难题,给予设备和厂房装修补贴,协助招聘员工,当好公司发展的坚强后盾。在全市产业园区,挂点帮扶单位、项目推进工作专班、驻企特派员当好“店小二”,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生产、舒心经营。

  “只要网格居民有需求,我就来‘当家’。”全南县滨江社区老党员缪梅英被选聘为“红色管家”,大事小事靠谱办,带动居民从“站着看”到“主动干”。在全市社区街巷,各级干部现场办公、蹲点调研,在职党员报到亮身份、服务做表率,居民群众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文明实践。 

  一个个奔波忙碌的身影,一帧帧生动鲜活的图景,由点及面,交织成一幅红土蝶变的壮丽画卷。毛泽东诗词中“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气魄,再次以燎原之势呈现在赣南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当北上南下、婚俗改革等重点难点工作有力推进,我们看到了全市上下抓铁有痕、敢做善成的干劲。当“赣商回归”“赣才回归”“百企帮百村”等活动稳步开展,我们看到了社会各界回报家乡、凝心聚力的赤诚。当“乡村夜话”“金融夜校”“赣南新妇女”运动等志智双扶活动引发追捧,我们看到了干部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决心。 

  时光奔腾,红色基因代代传;接续奋斗,振兴发展踏歌行。986万赣南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奋力书写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赣州的时代华章。 

  巍巍罗霄山脉,滔滔赣江水边,风展红旗依旧,苏区今朝更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视觉
   第04版:赣江源
   第05版:倾情对口支援 只为红土蝶变
   第06版:民生
   第07版:综合
推动茶产业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府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和第五十五次常务会议
让群众更有“医”靠
我市召开“市长热线日”调度会
红土地今朝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