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晓慧 通讯员高宗杰/文 记者刘凯 特约记者曾嵘峰 陈鹏 通讯员薛顺鑫 杨鑫 康健/图
一条条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放眼赣南大地,处处洋溢着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翻开历史的篇章,12年前的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南老区从此迈入了振兴发展的快车道。12年来,我市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大力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赣州,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立体交通网日益完善。铁路建设取得新突破,截至2023年底全市运营铁路里程约923公里,昌赣高铁、赣深高铁、赣瑞龙铁路、赣韶铁路、兴泉铁路建成运营,赣州迈入高铁时代,成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节点枢纽之一。公路建设全面提速,截至2023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700公里,超过全省1/4,“四纵四横九联”高速公路网加快形成。民航事业快速发展,赣州黄金机场2023年旅客年吞吐量达191.3万人次,瑞金机场建成即将通航,赣州将迈入拥有两大民航机场的新时代。
——能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全市最大电力供应能力从2012年的220万千瓦提升至2023年的580万千瓦。全市发电总装机从2012年的195.4万千瓦增长至2023年的1083.61万千瓦,增长455%。累计建成35千伏以上公用变电站351座,形成了中部(赣州变)、西部(虔州变)、南部(雷公山变)、东部(红都变)“四驾并驱”的500千伏供电格局。全市天然气长输管道里程在全省率先突破1000公里,达到1062.95公里,占全省(4500公里)的1/4,形成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双气源”供气格局,实现县县通管道天然气。截至2023年底,累计建成新能源装机552.67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8.61亿千瓦时,装机和发电量均保持全省第一。
——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巩固。梅江大型灌区建成28公里总干渠,提前具备通水条件,平江大型灌区一年完成立项、初设批复并开工先导工程,营口大型水库、茅店、寒信、极富大型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重点项目,并进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打破了我市近三十年没有国家重大水利项目的局面。实施180个中小河流、79个主要支流治理防洪工程,全市中心城区新建防洪堤123公里,各县(市)县城及圩镇新建防洪堤183.1公里,完成农田防护总长度10.3万亩,完成65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水库安全基础不断夯实。
——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赣州被列为江西省唯一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南康、赣县撤市(县)设区,龙南县撤县设市,蓉江新区获批建设,区域整合和同城化步伐加快,“一核五区”区域发展格局雏形初显,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较2011年提高18.87个百分点。赣州市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高标准建设蓉江新区、高铁空港新区和三江口片区,同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市综合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投运。截至2024年5月,赣州市中心城区快速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12公里,“三横三纵”快速路网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2011年的85.23平方公里扩大到2023年的231.1平方公里,赣州都市区综合承载力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