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泽阳 温圣魏
“受伤后,我的工伤医疗费和康复治疗费做到了即医即报,极大地减轻了我的负担。”日前,南康区某单位工伤康复职工吴洪作感慨地说。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20年来,南康区人社部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工作理念,把推进工伤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保障民生、服务发展的重要举措,工伤保险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交出了一份小险种托底保障大民生的“暖心”答卷。
“放管服”改革 便民利企零距离
“手机上就能完成医疗费报账操作,对我们来说真是太方便了。”南康区某家具企业职工刘先生说。
南康区被誉为“中国家具之都”,现有家具企业5000余家,木工等工种易发生工伤事故。南康区人社部门在加强工伤预防工作的同时,针对工伤保险业务办理流程多、时间长的现状,积极优化工伤待遇申报流程,实现前台即时受理,初审岗即时审核待遇资料、流水明细,复核岗即时审核业务详情,实现工伤待遇申领“一次通办”。今年以来,工伤待遇办结时限压缩至10多分钟。
为加快工伤职工医疗费报账进度,南康区社保中心优化工伤医疗费报账程序,简化操作流程,推行“工伤+互联网”服务,由定点医疗机构与该中心联网直接结算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只需承担自费部分医疗费用,切实减轻了企业和工伤职工的负担。今年上半年,全区联网结算率平均每月在60%以上。“工伤+互联网”的结算模式,拓宽了经办数据“信息跑道”,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南康区人社部门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让“数字工伤”利民惠民,广大参保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推进试点改革 发挥“减震阀”作用
近年来,南康区人社部门紧扣增强工伤保险的普及性、可持续性、便捷性、安全性、规范性,稳步推进工伤保险制度重点改革,推动实现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目前,南康区已全面实行统一参保对象范围、统一缴费费率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统一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统一工伤待遇支付标准、统一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初步形成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工伤补偿“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
2022年5月,我市正式启动补充工伤保险试点工作后,南康区高位推动,实施部门联动,加大宣传力度,多措并举推动补充工伤保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该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99万人,补充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1.10万人,在全市均排名第一。
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有力地发挥了工伤保险“减震阀”作用。该区工伤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去年共为2723人发放工伤保险待遇6066.97万元,357人享受补充工伤保险待遇942.91万元。“实施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后,基金使用效率大为提高,更好地保障了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南康区社保中心主任吴兴仙说。
缴费比例下降 基金监管加码
南康区社保中心不折不扣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优惠政策,主动减轻企业缴费负担。企业免予申报,即可直接享受优惠政策。今年上半年,南康区共为3871家参保企业降低了工伤保险缴费比例,降费总额达600.57万元。
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养老钱”“保命钱”。为用好守好百姓的工伤“救命钱”,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该区人社部门将30余家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全部纳入信用管理,采取日常检查、交叉互查等形式,加大依法监管力度,对不合理收费、串换项目(药品)、不规范诊疗、虚构服务和其他违法违规问题,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