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子兵”的龙舟情

  □特约记者赖林美

  在上犹县,有一对父子将木匠的巧思与龙舟的雄姿完美融合,用半生时光将龙舟文化刻进家族的血脉。62岁的王诗发与儿子王亮,既是曾经并肩划桨的战友,更是传承千年龙舟技艺的“匠人搭档”。他们的故事,始于一根深山老林中寻得的杉木,终于一艘艘劈波斩浪的“水上飞龙”。

  走进王家的工坊,木屑的清香裹挟着斧凿的铿锵声扑面而来。王诗发正弓着腰,与儿子合力调整一艘12米长的龙舟船身。杉木板在他们手中仿佛有了灵性,锯子的轻吟与刨子的低语间,木纹如水波般流淌。

  “龙骨必须用整根杉木,12米长的木头得翻遍几座山!”王诗发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初具雏形的船底,指尖掠过木料上细密的年轮。

  船身渐成,真正的“画龙点睛”才刚开始。王亮手持刻刀伏在香樟木前,刀锋游走间,龙须飞扬、怒目圆睁的龙头逐渐显形。这位曾向福建师傅拜师学艺的年轻人,将根雕的灵动注入龙舟文化:“阴干的香樟木不易开裂,雕完还得用砂纸细致打磨,底漆刷三层,最后进行彩绘并点睛。”父亲年轻时磨刀的场景浮现在他眼前——福建师傅带的八个徒弟中,唯有他磨出的刀刃与颇具天赋的雕刻技术能让木纹“唱歌”。如今,这份对毫厘的执着化作龙鳞上0.2毫米的精微起伏,让每艘龙舟都跃动着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从船底龙骨安装的弧度计算,到黄油防渗、桐油防腐的秘方,30余道工序在王诗发脑中自成图谱,这艘耗时月余的手工龙舟,即将承载着父子俩的匠心驶向赛场。也正是凭着这般对技术的苛求,2008年,他打造的第一艘龙舟在江西省农民运动会上“一飞冲天”。如今经他之手的龙舟已超10余艘,基本上次次都能载着队伍站上领奖台,这样的成绩让这个默默无闻的上犹木匠成了全县龙舟队争抢的“造龙人”,连挑剔的老划手都说:“王家的船,桨入水像龙摆尾,浪花都追不上。”

  最让王诗发骄傲的,是他儿子接过衣钵后的突破:将传统龙纹与现代审美融合,客户甚至能定制“网红款”龙头。“以前比赛总输,就想着自己造条好船。”老匠人望着江面粼粼波光,当年那个不甘心的青年木匠,终是把遗憾酿成了传世的技艺。

  如今的王家工坊里,两代匠人的身影交织。王诗发检查着龙筋的弧度,王亮调试着新设计的流线型船头,并给龙尾描金。江岸上,上犹彭城队正试水新船,棹影斡波中传来阵阵喝彩。王家的龙舟,早已不仅是竞渡的器械,更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方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新松
“父子兵”的龙舟情
江西理工大学研发出省内首台数字化智能选矿摇床
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端午文化体验活动
图片新闻
我省“振兴杯”手工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南康举行
安远天心镇开展端午敬老公益活动
信丰扎实做好防汛减灾工作
瑞金武阳镇构建年轻干部成长培养体系
图片新闻
甘霖浸润红土地
于都儿童公园建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