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喻晓佩 文/图
在章贡区小南门中段,有一家名为“陈阿姨肉丸”的小店,店主是一对年过花甲的老两口,从走街串巷挑着摊子叫卖到开店经营,风风雨雨30年,乌发添银丝,变的是身形与容颜,不变的是对美食的追求与对顾客的热情。
坚守初心做美食
陈阿姨名叫陈爱秀,丈夫叫刘志刚。1995年9月,原本在宁都乡下务农的夫妻俩为了更好的生活,来到赣州老城区谋生,他们听从陈爱秀妹妹的建议,决定做宁都肉丸的生意。
那时,赣州街头没有一家宁都肉丸店,市民也基本上没有吃过这道美食,陈爱秀只能挑着担子沿街叫卖。“我永远都记得第一天挑担上街卖肉丸的情景。那是1996年9月1日, 京九铁路通车的日子。我挑着担在街上走着叫卖,走很久都没有人响应,只有偶尔遇到宁都老乡才会尝一尝。几天时间,我走烂了一双鞋也没卖出几碗……”回忆起刚到赣州时的艰难,陈爱秀眼眶泛红,但倔强的她没有放弃,而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宁都肉丸是宁都县的传统名菜,属于客家菜,是过年、办喜事、做客、乔迁、出行等场合接待客人的菜肴之一,也是宁都客家人过年或办喜事必做的一道菜,意指团团圆圆、美满幸福。
陈爱秀告诉记者,宁都人做肉丸很讲究,多少肉放多少红薯粉,都得用秤称好,放多了做出来的肉丸韧度不够,放少了肉末的黏结性不好,容易散开不成形。猪肉一般取猪的前臀肉,因为前臀肉更细嫩。哪怕在生意最差的时候,她也没放弃对品质的追求。每天凌晨三点多,丈夫就要起床到菜场去买回仍带有温度的新鲜猪肉,她则生火烧水,手工剁肉,再调配好红薯粉和盐味等,制成丸子沸水下锅煮熟,再捞出沥干,备用。客人要吃的时候,她再用大骨汤将备好的肉丸煮开,不论是用她秘制的辣椒酱加入猪油、葱花干拌,还是带汤吃原味,都咸鲜可口,营养美味。付出总有回报,宁都老乡吃过后均赞不绝口,一传十,十传百,她的肉丸从无人问津到供不应求,终于做出了名气。
知足感恩得幸福
1998年,陈爱秀在征得城市管理部门同意后,固定在大公路的钓鱼台巷口卖肉丸,不用再走街串巷了。那时,每到上午6时至8时、下午2时至4时的时间段,她的摊位前都围满了或坐或站吃肉丸的顾客,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2003年,陈爱秀在赣州市小南门买下了一套住房,拼搏多年,终于通过不懈努力圆了在赣州的安居梦,2000年,陈爱秀在铁厂下租了一个小柴间,在门口摆起了摊,每天,仍食客盈门。2013年5月,她在赣州一中后门的小南门租下了一间数十平方米的店面,正式开起了宁都肉丸店。
采访中,记者不时看到有带着孩子来吃肉丸的顾客。其中,一名姓方的女士告诉记者,她今年40多岁了,最早就是在钓鱼台巷口迷上吃陈阿姨肉丸的。之后,陈阿姨搬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结婚后,她带着老公来吃,生了女儿,又带着女儿来吃,现在女儿在附近读高中,经常放了学就来这里吃上一碗肉丸作为晚饭,再回学校上晚自习。
陈爱秀告诉记者,像方女士这样两代人都是其忠实顾客的例子不胜枚举,更有三代人都是“陈阿姨肉丸”的拥趸。有一位和她年纪相仿的大妈,最早是在铁厂下开始吃她的肉丸,后来带着女儿来吃,现在隔三岔五会带着外孙女来吃。
从一碗肉丸1元钱还卖不出几碗,到一碗肉丸15元一天要卖出近百碗,陈爱秀说,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由于早年太辛苦,她落下了肩颈痛的毛病,因此近年来,她无法再手工剁肉,而是采用了机械绞肉,但制作肉丸的选材与步骤均与之前无二。这也让顾客们感叹,她的肉丸多年来口味不变,仍是他们喜爱的熟悉味道。如今,她还通过微信平台为顾客提供塑封包装的肉丸,并配上自己熬制的猪油与辣椒酱等调料,方便顾客自行烹饪。
如今的陈爱秀过着平静的生活,每天卖完肉丸就回家。问及哪年不做了,她给不出确切的答案,只是说,只要顾客还想着来吃,自己还能动,就一直做下去,等哪天实在干不动了,再说吧!回想起这几十年的光景,她说,遇到挫折困难,大多哭一场就舒服了,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何况,还有家人在身边。在她的心里,除了感谢那些新老顾客外,最想要感谢的人便是丈夫刘志刚。生活中每一次的风雨都是丈夫陪她一起度过,默默地在身边守护她、支持她,而这份相濡以沫的感情,正是她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