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扫盲旧忆

  □邱金湟

  1952年,党中央号召在全国展开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瑞金也和全国各地一样闻风而动,夜校、扫盲班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读书识字、扫除文盲之中去。忆起当年的这段历史,我深有感触。

  当年,我哥哥邱金波是九堡乡兴田村村小的一位教师,自然也义务兼教夜校。夜校教室就设在我家厅堂里。正在该校读小学二年级的我,亲眼目睹了办夜校的热烈情景。起初,夜校用“火蓝火”作照明(用铁丝扭成的篮子,用劈成细片的松精片柴点燃)。但是,这种“火蓝火”烟雾浓灰尘大,还要有人经常添加柴片,相当不便。后来,大伙凑钱买了四盏三叉煤油灯用于照明。这种灯虽省却许多麻烦,但光线不强。哥哥便建议大家开垦荒地,用收入作为夜校的固定资金来源,来解决夜校的照明和学习用具等开支。大家说干就干,经过努力,一亩多的荒田开垦了出来,大家就把它叫作“夜校田”,当年就收获了七八百斤稻谷,并把卖粮的钱买了一盏汽灯。这汽灯把厅堂照耀得如同白昼,学员们学习更有劲了。

  这之后的1956年、1958年又有两次扫盲高潮。1958年时,我正读初中二年级,被学校分派到附近生产队去扫盲,我指定为一位大嫂读书识字,而且要包教包学,保证检查验收过关。连在校学生的力量也被调动起来了,可见扫盲活动有多热烈。

  1982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降至5%以下。于是,各地的业余夜校又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一场持续数年波澜壮阔的普及教育和扫盲运动又再次兴起。

  那时,我已是一所小学的校长,负责全村的普及教育和扫盲工作。我首先对全村人的文化状况进行了摸底,建立了村里的《文化户口册》,之后便按年龄段开展工作。对于在少年年龄段的辍学儿童,学校和村委一道劝其返校“插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适合在全日制学校就读的超龄青少年,统统要参加“速成班”学习,直到领取“脱盲证”为止。为此,全村办了一个“扫盲速成班”,学校抽调了一名专职教师负责授课。三个月后,这几十个学员大部分都能认识一千五百字以上并领到了“脱盲证”。1985年,经上级工作组检查验收,认定瑞金基本达到了无盲县标准。

  回首往事,我为能深入参与扫盲这项利国利民的运动而感到自豪。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晚风
   第04版:赣江源
红本记
不变的美食记忆
岁月峥嵘砥砺前行
扫盲旧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