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有气质 生活有品质

——石城县大力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工作纪实
精致城市建设
石城夜景
生态公园
精致县城一角
莲乡风光
赣江源大桥
  □宋贤霖  邱柏儒  记者  宋石长/文  温礼明/图

  高低、错落、云集……充满着现代化新兴城市气息的楼群簇拥崛起;

  通达、飞架、穿越……纵横交错的路桥如血脉贯通构筑起城市的筋骨;

  人潮、车涌、物流……无限放大的“磁效应”不断刷新魅力之城的历史纪录。

  遵循“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集群产业”四位一体建设旅游强县的目标,近年来,石城县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要求,努力把县城建设成为最大的景点、最核心的景区,一幅记载着石城县高质量发展非凡城“迹”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精心规划  高起点布局绘制宏伟蓝图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先手棋。

  石城县立足资源特色和民俗民情,聘请国际一流设计院,高标准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统一城市格调,科学划分功能分区,城乡规划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按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修编,到2030年,石城县城市规划区面积将达到107.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范围17平方公里。该县详细编制了《石城县东西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集散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泉商创业园扩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铁路站场周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控制性详细规划,1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控规编制100%全覆盖。

  与此同时,该县还先后编制完成了城市色彩、城区教育网点布局、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城市综合交通、城市综合管线、城市消防、城市环卫设施、城市排水、城市燃气、城市防洪、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电力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城南、城北、城西、城中四大区域城市设计工作,城市设计总面积达6.3平方公里。目前,近10条城市主要道路、6座桥梁建设项目,以及多条城市支路为主的城市贯通工程,初步勾勒出石城县“一江两岸、五纵五横一外环”的城市框架。

  立足片区特点推进差异化发展,石城县加快建设以游客集散中心项目群为产业支撑的城南新区,以电商产业园为产业支撑的城北新区,以教体新区和城市公交为中心的城西新区,并推动城区南联、北延、西扩、中提,促成“三区”融合,实现功能互补,提升建设品位。

  城南新区着重围绕景城一体功能定位,加快通天寨创5A、田园综合体、兴泉铁路站前广场项目群建设;城北新区突出休闲养生功能定位,着力建好睦富森林温泉小镇、天沐温泉小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群;城西新区紧扣产城融合功能定位,突出建好石城工业园、石城中学新校区、西城体育中心项目群。

  一场城市建设的新画卷,正生动地在石城徐徐展开。

  精致建设  既修城市“面子”更修“里子”

  夏天的傍晚,邀上三五好友,或沿琴江漫步,或信步公园,路旁参天大树,身边绿草荫荫,习习凉风中,深吸一口空气,清新的气息沁人心脾,让人流连忘返。

  短短几年,石城县的变化让人瞩目。这与该县启动的城建项目息息相关,一个接着一个重点城建项目的实施,让城区有了“步步皆风景、随处可入画”的城市新貌。

  城市河流是城市的经脉,也是城市的绿色生命线,承担着防洪排涝、供应水源、旅游娱乐、美化环境、保持自然生态等多项功能。石城县以琴江河为依托,大力实施“一江两岸”水上景观和民生实事等系列工程,建成集防洪、生态、休闲、交通、客家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滨江景观带16公里。一江两岸风景如画,昔日荒芜的河滩沙地,已成为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 

  沿着琴江河,石城县实施了新人民医院、县文化艺术中心、东城体育中心、市民公园等多个民生项目,分批次完成沿边城市防洪堤建设和配套河坝等“一江两岸”水上景观。自北而南新建的广场、公园仿若琴江河的绿色裙边。

  城市道路代表着城市形象的一个方面,而道路提档升级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因素。石城县在加快景区大道、睦富大桥等城市路桥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实施城区道路白改黑,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城区绿化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治理等城区双修工程。所有城市主次干道进行人行道以及路面改造,人行道全部采用透水砖铺设,路面结构全部采用沥青路面;城区400余条背街小区按照“路平、沟通、墙美、线齐、灯亮、有序”要求进行提升改造;新建城市绿地138.47公顷,改造城市绿地49公顷,新建城北滨江湿地公园,在建城南滨江湿地公园,新增城市滨江绿化带双向总长度7公里。

  城市建设不仅要修“面子”更要修“里子”。石城县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客家边城,为客家人南迁途中最重要的中转站,闽粤通衢更是见证了客家人千年迁途大场景的厚重之物。2016年以来,石城县积极实施城市特色文化记忆传承工程,建成了全省首座以“旅游文化廊桥”为主题,极具古建筑风韵,集交通、特色商业、旅游景观、历史人文于一体的仿古廊桥(琴江廊桥),基本建成突出石城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客家传统文化,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一条街。此外,闽粤通衢历史文化街区客家博物馆群室内陈展项目以及闽粤通衢历史文化街区客家博物馆群室外改造及周边区域等建设项目也均已开工建设。

  精细管理  “人城合一”共享城市发展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

  石城县在全县广泛开展城市与功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在精细化城市管理上下足功夫——

  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行动,城市道路保洁机扫率达85%以上,新建改造城区垃圾中转站4座、餐厨垃圾处理站2座、建筑垃圾消纳场1座,消除“垃圾围城”;

  推进城区绿化扩容提质,力争对裸露土地100%绿化美化硬化设施化,做到“黄土不露天”,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完善“路长巷长制”,实施网格化管理,启动数字城管运行,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建立县、街道(乡镇)、社区管理网络,推进综合执法和城市管理执法重心下移;

  ……

  一项项工作措施的推出与实施,换来了石城县城市干净卫生、街景亮丽,社区完善、文明和谐的崭新气象。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在城市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要树牢以人为本的城市观。

  石城县聚焦民生这一根本性问题,加快城市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设施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省水务集团投资建设了一座日供水3万吨能力的现代化水厂,县城市供水企业日供水能力达到5万吨,新建、改造城市供水管网28.4公里;完成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二部扩建工程,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5万吨,新建、改造城市配套污水管网29.05公里,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2.3%;新建城市管道燃气门站一座,CNG储气能力0.78万立方米,LNG储气规模7.2万立方米,新建城市燃气管道32公里,15个小区7000余户达到了通天然气条件;新建县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日处理渗滤液规模60立方米,经省住建厅专家组现场评审,该县垃圾填埋场达到了二级无害化处理标准;正在新建日处理50吨规模的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

  聚焦“住有所居”这一基本民生需求,石城县全力推进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工程。2016年以来,共完成棚户区改造2700户,改造危旧住房336827平方米,全面解决了城区范围老旧危房(含土坯房)住房安全问题;2016年度和2017年度共计823户农村保障房保障对象已全部入住,政府补助引导自建安全住房1265户已全面改造完成并已入住。2018年,86户农村保障房以及534户政府补助引导自建安全住房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解决老人住老房问题523户。

  美好生活无穷尽,城市建设无止境。今天的石城县,从道路街区到居住小区,从市政基础到公共服务,城市环境和功能不断优化,管理能力不断增强,老百姓收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越来越厚实。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石城县大力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工作纪实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时事
   第04版:时事
   第05版:奋进足音 红土新颜
   第06版:人社周刊
   第07版:金融周刊
   第08版:开放型经济周刊
   第09版:中缝
   第10版:中缝
城市有气质 生活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