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曲家族史的笙歌

——读郭恩源长篇纪实文学《花泛红土地》

  □刘景明

  这些年的“述史”作品,多为保持以史料的转述和铺叙特征,倾力于讲解人生故事和归纳处世方略的风格。最近,读了信丰作家郭恩源的新作《花泛红土地》(载2020年第一期《嘉应文学》长篇家族历史纪实文学专号),被他淡定却沉郁的文气吸引了,心灵立即被震撼了。他以家族史为内核基调,在赣南历史文化和客家精神的观照下,从记忆中的生活场景出发,以一颗平常心写平凡人平凡事,一路写来,如实写来,没有刻意拔高和雕琢,把对乡土的挚爱情怀,独特而鲜活的生活细节,从娓娓叙述中盘托于世人面前,拓展出浑厚开阔的气象,散发出山花般的馨香。

  众所周知,信丰是客家人聚集地之一,有着“人信物丰”之美誉,也是一片被血与火渲染的红土地。毗邻油山的大阿镇是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诞生了彭寿生、李长伟两位开国将军,有528名烈士为革命捐躯,大阿人民为建立、巩固和发展信丰革命老区,支援革命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年过七旬的作者郭恩源是大阿镇人、退休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近40年,业余时间坚守自己最熟悉的红土地不间断地写作,多篇教学论文获国家级、省级一等奖。我多年前读过他的散文集《岸花冰心》,之后关注了他,他在报刊上发表过不少诗文,还加入了江西省作家协会,其作品灵动飘逸,情趣隽永,色香味俱全,蕴含与众不同的元素,显现出鲜明的立场和个性。

  记得费孝通先生说过,血缘是稳定的力量,一个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家族是血缘地缘的集中体现,尤其在客家摇篮赣南,特别讲究姓氏家族,同一姓氏又分房族,俗话说“只有千年的家庭,没有百年的亲戚”,正好,郭恩源的《花泛红土地》契合了家族史的灵魂和实质,以一个家族角度叙写历史场景,勾勒出时代万象。作品讲述赣东南一个平凡之家百年来的跌宕沉浮,以祖辈三代家国情怀的故事,以追古思源的方式,记录信丰县大阿镇过往历史场景和日常生活的温热,将风土乡情、人文物产、自然环境等,进行微观开掘、宏观展延,透过隽永的文字,打开时间之门,探索一个共同的命题——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去往何方?

  一部家族史折射的是一部民族史,历史成为烟云,但穿透漫漫时光,沿历史之河溯流而上,抖落一身尘埃,有的事物却能历久弥新,与时间同趋永恒。时光打磨机用2000多年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智、信、孝、德、中、和等诸多儒家元素,镌刻在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看得出,作者的写作带着个人的体温、浓郁的感情,或沉重或忧伤,视野开阔、细节动人。故事情节、悬念设计、语言对话把控有度,敲击心弦。比如,念过几年私塾的曾祖母的父亲,知书达理,他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注劳苦大众的疾苦。受其父亲思想影响,曾祖母邹氏善良、博爱、仁义,同情革命,支持革命,靠着绣工养育了四个儿子,曾祖父和其老丈人投身革命……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全是因为贫穷参加革命,而是认同一种理想、信念,使得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每当脑海中浮现出这些向着冬日暖阳盛开的油茶花,就会想起小时候曾祖母给我讲述的那些辛酸、跌宕的往事”。

  《花泛红土地》中的乡土情怀是多层次的,使人深受裨益。比如,记忆中的山,谷山积翠;爱恋着的水,西江河畔;处处景观、物产、风俗。在作者眼光的注视下,至真至切,刻骨铭心。正如作者在后记里说:“书中的人、事虽然已成历史,但历史从来不会说谎,也从不曾会因谁而改变。我们只有承认它,尊重它,才会认识它,理解它,进而从中受益,获得启发与启迪。我相信,如果有前辈看到《花泛红土地》,一定会深有感触;我更相信,年青一代若能细细品味,也能从中体悟出一些道理来。”

  确实,把家族史整理清晰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浓缩了民族史。正如作者所说,写作《花泛红土地》,是希望承载起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精神印记和浓重的岁月光影。这部家族史作品,如陈年美酒醇厚,似朴素山花芬芳,它那真诚、善良、坚韧的容颜,将在时光的长河中经久回荡。

  一曲家族史的笙歌,尽道剪不断的乡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温相元作品展观感
~~~(第九批)
~~~——读郭恩源长篇纪实文学《花泛红土地》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时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周末
   第07版:悦读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缝
   第10版:中缝
山水寄意话风骨
赣州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
一曲家族史的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