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 记者 吴书梅
青山有幸埋忠骨,盛世未敢忘英魂。
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中,赣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说:“赣南在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和过去革命斗争中,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个地位是其他任何地方都代替不了的。”赣南众多的革命先烈为抒写这段光辉的革命历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一位为赣南大地点燃革命火种。
他,参加了五四运动,并把五四运动新思潮、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带回赣南,点燃家乡革命火种;他积极指导江西改造社等中国先进青年社团活动,影响一大批江西革命进步青年;他在担任赣州市政厅市长期间,大力支持和组织赣州工人运动;他坚定革命信念,革命道路遭遇非常之变,牺牲时年仅36岁。
他就是革命烈士张绮山。
革命先觉胸怀壮志
1916年农历二月十二,中国传统的花朝节,这一天,几位年轻人登临赣州郁孤台,俯瞰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凭栏远眺,不禁慷慨悲歌,发远古之幽思——“远看烟雾不成雨,春涨一篙帆势速。多情此会悔登楼,强笑为花祝万福。”
写下这首《丙辰花朝太希千山坚白登郁孤台》诗作的年轻人正是张绮山,在诗中可以感受到张绮山忧国忧民的情怀,内心洋溢的革命火种。
这一年,张绮山21岁。据《张氏家谱》记载:张绮山,字衍庆,名倬陵,号绮山,生于1895年,赣州信丰县铁石口人。
赣州市档案馆保存着江西省立第四中学(赣州一中前身)第四次同学录,泛黄的纸张清晰记载,张绮山于1918年毕业于该校。
和张绮山同时登临郁孤台的年轻人是被后人誉为“赣南民国才子”的刘太希、阳千山、萧坚白。身处乱世,难免黯然神伤,然而,少年意气,挥斥方遒,“春涨一篙帆势速”,他们渴望远方,期待奔赴未来。
1918年中学毕业后,张绮山北上进京备读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考取北京大学经济系。当时担任张绮山的老师有北大经济系第一任系主任、经济系教授马寅初先生,北大图书馆主任兼经济系教授李大钊先生等,张绮山在北大追随先生们勤勉治学,积极加入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宣传活动,其革命思想日渐生长。
蒙昧混沌的旧中国,太需要一场新思想的启蒙。1919年5月4月,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作为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学生运动的主力军,联合北京其他院校同学走向北京天安门集会,振臂高呼爱国口号。张绮山也涌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热潮中。他在当年5月送好友阳千山南归时写道:“江东父老如相问,莫道长安似弈棋。”意思说家乡父老如问起北京情况,不要再说北京的政坛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彼争此夺,反复不定。事实上,五四运动后中国已经大有希望。
诚如斯言。在五四运动前后,全国各地进步社团纷纷涌现、风雷激荡。如湖南长沙新民学会、北京少年中国学会、天津觉悟社、湖北武汉互助社、山东励新学会以及江西改造社等,这些先进团体积极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其中,江西改造社由江西南昌二中的袁玉冰、黄道等几位同学组建,1921年1月1日召开正式成立大会。作为北大优秀学子和革命进步青年,张绮山在当年受邀加入了这个进步团体,并且开始积极指导社团活动。在社刊《新江西》刊登的张绮山致改造社同人的信中,张绮山呼吁:“改造即是奋斗,斗就是和万恶宣战。牺牲呵、阻碍呵、危险呵,许多碰钉子的事,都要诸君负担了。”张绮山鼓励社员:“青年的人格无上尊严,青年的胸次开拓万古,青年的气魄风虎云龙,青年的声价百倍玲琅。”“人人都有完善社会的责任,都有这种意思,都有这种能力,怕的是没有这种胆量。”1922年3月,《新江西》还刊发了张绮山的诗歌《何事在人间》,抒发了他对当时旧社会存在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强烈批判。
张绮山从北大发出对改造社同人的勉励,对于当时还在南昌就读中学的同学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精神鼓舞。受到张绮山等前辈的感召和引领,江西改造社的同学们接受着五四运动新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洗礼。1922年秋,改造社的主要成员袁玉冰等也相继赴北大读书,由此,改造社总社由南昌迁至北京大学,10月6日,石廷瑜、张绮山、袁玉冰、苏芬、刘轶等主要社员在北大第三院召开了改造社北京总社会议。
改造社社员方銘竹的回忆录中这样描述那些时光:“社员开会或谈话,有时在我们住的地方(北大第二宿舍),有时在北大一院或北大三院的空教室里。天气较好时,便相约到北大三院大操场聚会。或走出大操场到北河沿一带散步。如谈论《新江西》第三期的编刊,听李大钊老师、鲁迅老师、郁达夫老师的讲课等。”
在北大学习期间,张绮山对家乡信丰的境况尤为惦念。张绮山把五四运动的消息及意义、目的传播给江西省立第四中学(赣州一中)以及信丰县立高等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并且将《新潮》《新青年》《向导》等一些进步报刊寄回家乡供大家阅读,从而使赣南的知识界和青年学生活跃起来,让马列主义、民主与科学新思想在赣南得到传播,点燃了家乡的革命火种。受其影响,信丰的肖凤鸣、郭一清、郭同薪、谢海波、朱呈桃、张志乾、张相椿等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学生,纷纷去北京、武汉、广州、南昌等地寻求新知识、新文化,然后又将新文化、新思想传播到自己的家乡,使工农群众日益觉醒。这些青年学生后来都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
投身革命英勇无畏
在北京大学民国十四年毕业同学纪念册中,珍藏着张绮山的毕业照片,一张年轻的面庞帅气俊朗,正如《张氏族谱》记载:“体貌兮轩昂,风度兮安详”“精干之色见于眉宇,不惊不恐子房之侣”。
1925年,张绮山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以满腔革命热血积极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实践,于1925年至1926年就职于江西财政厅。他的论文《市财政与市银行》发表于中国文学改革之领先刊物《现代评论》杂志第6卷145期上,这一期刊物中,一并刊发的还有徐志摩的《俘虏颂》,胡适的《漫游的感想》等,一时风云际会。
1927年,张绮山回到了家乡赣州,担任赣州市政厅市长。当时赣州的《维心日报》报道张绮山出任赣州市政厅市长期间,十分重视教育,大力支持赣州各学校的教育工作,造福桑梓,并且公开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在萧坚白的回忆书信中讲述了这么一幕:“有一天,赣州群众将国民党反动派的狗腿子曹厚清提绑到市政厅门前请愿,张绮山当众宣布‘由群众处决’,于是,群众将曹厚清拥到赣州卫府里空场处死。”
据张绮山的孙子张少华介绍,张绮山在担任赣州市政厅市长期间,还在赣州下令焚烧鸦片、禁赌、禁娼,并在赣州公园对面的赣州府院内空地上亲自主持焚烧鸦片。
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张绮山还在《维心日报》发表启事:“敬启者自就职以后,日夕工作犹恐弗胜,在厅会客时间定于每星期一三五上午七句至九句止,遇有要公,不在此例,私人宴会一概谢绝。”据萧坚白书信回忆,张绮山出任赣州市政厅市长时间大约为4个月。
在张绮山任职期间,赣州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赣州市各行各业工会的力量不断壮大,赣州工人不论在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上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进一步调动了工人的革命积极性,并得到全国各地支持。赣州工人运动受到了宋庆龄、张太雷的赞赏,当时被国民党视为“一广州、二赣州”。
赣州工运开展火热,声势浩大,令国民党感到恐慌和仇视。1927年3月6日,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了共产党员、赣州总工会委员长陈赞贤,制造了震惊全国的“赣州惨案”。闻此噩耗,全国各地革命团体纷纷通电哀悼、发表宣言,声援赣州工人阶级。4月13日,担任市政厅市长的张绮山与各界团体数万群众在赣州卫府里召开了陈赞贤烈士追悼大会,并且发表演说,与众人痛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行为。追悼会上陈赞贤幼子致答谢辞,“闻者为之泣下,最后大家高呼口号,一同扶棺游行街市,由南门出城用船送陈赞贤遗体回南康原籍”。
就在陈赞贤烈士追悼大会前一天,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用暴力手段“清党”,对中国共产党发动突然袭击。随后,各地均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张绮山也成了国民党通缉令中的重要通缉人员。
萧坚白在写给张绮山之子的回忆书信中这样写道:“一天下午,突闻国民党‘清党’军由广东开进了城,到处搜捕革命与进步人士,我和你父亲躲到赣州东门荷包塘,第二天早上,我和你父亲逃出赣州东门,到赣县笔峯山,第三天,他单身绕小路前往定南李竺舟家中。”
张绮山儿媳,已80多岁高龄的施梅英老人清晰记得张绮山弟弟跟她描述当时的情形:“国民党派了40多个人,拿了40支枪就到信丰铁石口老屋下,住在那里,等他(张绮山)回来。这个房子压了一个大钢印,国民政府的封条贴在门上,印一下门板都凹下去了。”
为躲避国民党追缉,张绮山离开定南,一路途经广东、上海,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命运。
革命理想代代相传
遭到国民党通缉后,张绮山一路辗转,最后暂避在江西南昌葆灵女子中学教书,深受师生们敬重与喜爱。
1931年,张绮山在南昌英勇牺牲,遗体被南昌梅岭西山一位名叫李九鹏的农民埋葬,并嘱咐后代要世世代代为张绮山烈士守墓,其第二代守墓人李九鹏的女儿,今年也已100周岁。
关于他牺牲时的情形,暂无更多详细记载,空留遗憾。当时担任江西南昌葆灵女子中学校长的周兰青对张绮山后人提及张绮山时,充满赞赏和追思。
张绮山牺牲后留下妻子、一岁多的大儿子和一个遗腹子。包括张绮山两个弟弟在内的家人及后代们,均遭到国民党的迫害,流离失所,无处安身,在白色恐怖下受尽欺凌。张绮山的两个孩子无法正常上学,小小孩儿受尽百般屈辱,只能背井离乡异地求学,在萧坚白的资助下才得以完成学业。
距离1916年花朝节张绮山与几位同学好友登临郁孤台18年后,时光来到了1934年,此时张绮山已离世3年了,朋友们将他的诗稿编撰成《水声残稿》,由刘太希写序,阳千山作跋,萧坚白写《哭绮山》。阳千山在《水声残稿跋》中写道:“但见血迹泪痕,长与西山共终古而已。”萧坚白在《哭绮山》中写着:“自娱居下邳,骨埋竟西山。”
张绮山短暂的一生,虽然只有36年,但他追求理想、坚定信仰、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子孙后代。受其影响,张绮山的儿子张吉安16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了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到广西剿匪,并立下多项战功。张绮山的孙子张少华从小深受祖辈革命精神的鼓舞,18岁加入武警部队,曾荣获三等功,在部队14年之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张少华表示:“我们代代相传,就是为了一种信念,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热爱祖国。祖辈的革命精神,将在我们家代代相传,这种精神指导我做好本职工作,为赣州的发展保驾护航。”
1983年,民政部追认张绮山为革命烈士。张绮山是中国革命道路上,无数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他的自我牺牲精神、不屈的革命意志、坚定的革命信念,长与西山共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