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李方圆
云海竹涛,群山如黛,江水怡人,绿意盎然……日前,记者漫步石城县城乡,看到的是各地游客接踵而至、产业发展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近年来,石城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生态综合补偿新路径,描绘出一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秀美新画卷。
做大特色生态农业
一垄垄梯田里,几只白鹭行走在水田里寻觅着螺虾,一幅田园山水美景跃然眼前。
“梯田里种的是石城贡米,这是我们的‘摇钱树’,等级高的贡米在市场上一公斤能卖到520元,去年石城贡米还取得了欧盟有机认证证书。”站在梯田边上,石城县高田镇干部陈亦茹告诉记者,高田镇境内森林覆盖率高,海拔高,日夜温差大,日照时间短,植物生长周期长,因此培育出品质独特的石城贡米。目前,石城贡米种植面积达2000亩,年产值约1800万元。
近年来,该县把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作为生态综合补偿的重要内容,按照“生态保护+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在巩固提升烟叶、白莲、水稻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薏仁、贡米、大棚蔬菜等生态特色农业,并通过“致富带头人+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种植基地+农户”等模式,建立健全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做大特色富民产业。目前,该县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白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白莲、烟叶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10万亩和3万亩左右,去年新增4个“两品一标”,其中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1个。
大力发展低碳工业
日前,记者走进石城县古樟工业园区,只见一排排标准厂房整洁壮观,一条条生产线忙碌运行,一件件鞋服产品打包外销……
“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项目我们坚决不能上。只有护住了绿水青山,才能拥有金山银山。”采访中,石城县振兴办副主任温美俊告诉记者,为谋划产业转型,县里大力发展低碳工业,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据统计,近几年来,该县先后拒绝100多个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项目。转型升级的背后,是该县积极培育壮大鞋服首位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循环化、绿色化、智慧化改造。近年来,该县建成标准厂房40余万平方米,成功引进了开心米奇、海润制衣、双特体育等一批知名品牌。此外,熊出没主题产业园、大由大食品科技、鑫宏鞋业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质发电项目并网试运行,光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效益稳步提升。2020年,该县鞋服首位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
“鞋服产业快速发展,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还为生态移民带来了新的契机。”温美俊告诉记者,该县启动实施“进城进园”工程以来,对618户自然保护区内的赣江源、石溪等村分散居住的群众,在工业园区实施集中安置,不仅有利于迁出地的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也实现了搬迁移民的就业增收。
激发全域旅游活力
赣江源头,皮筏激情开漂;森林温泉,水上乐园人气火爆;通天寨脚下,千亩荷花园游人如织……
“石城县地处赣江源头,境内东北部群山林立,西南部丘陵连绵,中部地势平坦。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奇特,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6%,县城空气质量稳定在Ⅱ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Ⅲ级标准以上。”石城县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石城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实施“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集群产业”四位一体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目前,该县博物馆群已全面竣工并投入运营,森林温泉、天沐温泉、花海温泉二期等项目快速推进,成功创建八卦脑国家4A级景区、通天寨省级旅游度假区、赣江源3A级景区、石城阻击战纪念园3A级景区、闽粤通衢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等;康养新业态、新模式稳步发展,森林温泉小镇获批国家级、省级森林康养建设示范单位;乡村旅游繁荣发展,成为新兴富民产业,全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500人。2020年,该县成功创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石城县共接待游客4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9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8.25%、78.19%,逐步形成“旅游兴旺引领,生态农业、低碳工业、现代服务业齐振兴”的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