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燕林 刘海东
他积极投身革命的热潮,作为互救会贫农团主席,领导农民起义;他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发展生产,动员广大农民参加革命,支援红军,成为苏区干部的楷模;他坚定信念跟党走,誓死不屈为革命捐躯。他就是瑞金籍革命烈士刘文煌。
刘文煌,1903年生于瑞金万田乡麻地村白果树下,父母都是雇农,家境贫寒。刘文煌排行老二,从小就吃了不少苦,年纪轻轻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砍柴、犁田、挑担子,样样不落下,也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虽然一家人一年到头辛勤地在田间劳作,但仍食不果腹。主要原因是每年要向地主交沉重的田租,正如当时流传的一句谚语:禾根脚下冇饭吃。即便是遇到好年景好收成,他们家也没有余粮。地主的盘剥,令刘文煌逐渐形成了疾恶如仇的个性,他有勇有谋是当地的“孩子王”,这为他后来投身革命斗争打下了基础。
刘文煌革命热情高涨、工作能力强。1929年5月,与万田毗邻的沙心地区农民举行起义,他们在红军干部的领导下打下土豪,分了田地,成立了沙心区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消息传来,麻地村的地主吓坏了,赶紧在茶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假的“赤卫队”,选了麻地村的地主少爷袁光挺为大队长。一方面是为了欺骗红军,另一方面是为了抵抗沙心赤卫队和防止本村农民起义。刘文煌等人顶着压力,和当地的先进分子一起组织农民武装起义。由于他敢想敢干,动员能力强,又敢于斗争,得到了穷苦人的支持。这损坏了当地地主豪绅的利益。他们恨刘文煌恨得咬牙切齿,都说他是个不安分的人,暗地里叫他“烂蓑衣”。袁光挺对刘文煌等人恨之入骨,曾多次扬言要“收拾”他。有人劝刘文煌去外面躲一躲,可他毫不畏惧,依然活跃在万田境内,坚持革命斗争。
1931年,因为革命积极、工作负责,刘文煌被推选为麻地互救会贫农团主席。贫农团是由贫雇农组成的动员组织,其主要活动是发动群众,全面展开分配土地运动,彻底摧毁封建剥削的经济基础。其次是打击地主、富农的破坏活动,使土地革命的果实真正落到广大农民群众手中。刘文煌和麻地苏维埃干部一道打土豪、分田地,积极鼓动受地主压迫的劳苦大众烧毁地契,没收地主剥削来的家产。刘文煌善于做思想工作,经常将劳苦群众集中起来开会,给他们讲革命道理。他说:“乡亲们,你们上山砍一天柴可以卖五角钱,劈一天柴可以卖到将近一块钱,为什么做零工只有一角钱一天,做长工还不到一角钱呢?地主富农就是吸血鬼,他们让你们白白做工,这就是剥削。”“地主还说穷人欠了他的债。现在我们就要问问他,究竟是谁欠了谁的债,欠钱要他还钱,欠血债要他还血债。如果没有我们穷人,地主有田地、房屋、家具、粮食和财物吗?我们要不要分他的田地和财物?”他的一席话,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与赞同,纷纷表示要和他一起打土豪、分田地。
当时面临的最大阻力,就是万田本地的靖卫团。他们吸收了一批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肆意欺压老百姓,镇压农民起义。刘文煌等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红军和游击队的力量,与靖卫团斗智斗勇,连连取得胜利,狠狠地打击了靖卫团的嚣张气焰。在刘文煌等人的积极工作下,麻地的各项革命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群众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翻了身的农民一方面积极参加红军、游击队或运输队,支援革命战争;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生产和地方政权的建设,巩固革命根据地。1931年至1934年间,刘文煌和苏维埃干部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发展生产,动员广大农民参加革命,支持红军。当时麻地作为一个只有102户不足500人的村庄,有169人参军参战,涌现出许多妻送郎、父送子的场景。
刘文煌意志坚定,宁死不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瑞金等地开始长征。刘文煌继续留在后方工作,冒着巨大的风险发动群众、收集情报、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力量。
1935年4月,因反动分子举报,刘文煌被国民党士兵抓住,被押往九堡区公所牛岗河坝。他们走到王师寮的豆坑子休息时,国民党士兵知道刘文煌是贫农团的主席,觉得他肯定知道很多秘密,就对他严刑拷打。但刘文煌守口如瓶,没有泄露丝毫秘密。国民党士兵恼羞成怒,带头的人要刘文煌跪下,刘文煌站直了身子,慷慨激昂地说:“我跪天跪地跪父母,就是不跪反动派!”敌人一脚踢向他的膝盖,逼他下跪,还说:“只要你表态再也不跟共产党发生关系,我可以饶你一次!”刘文煌毫不理会,大骂国民党罪恶行径。敌人恼羞成怒,直接用刀割下刘文煌的一只耳朵,叫嚣道:“你这么有本事,只要把你自己的耳朵吃下去,我就放过你!”刘文煌痛苦地咬紧了牙关,反动派就把刘文煌的耳朵塞到他的嘴里。刘文煌头上巨大的伤口血如泉涌,嘴里被塞着自己的耳朵,虽然不能言语,却依然怒目圆睁,坚决不肯低头。敌人无计可施,最终将他杀害。刘文煌牺牲时年仅32岁,1953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