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明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和游击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争。”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项英、陈毅等人临危受命,留守中央苏区浴血坚持。在艰苦卓绝的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舍生忘死、倾尽所有支援红军和游击队,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一家亲”的壮丽赞歌。
舍生取义
保护红军
在极为艰难的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中,许多群众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地支援和掩护红军游击队。正如陈毅在《赣南游击词》里所说:“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1935年夏天,赤日炎炎。有一天黄昏时分,油山游击队的李绍炳率两名队员来到信丰油山上乐村一户农民家,与这里的革命群众商议反“清剿”措施。由于反动地主林新球的告密,一群国民党士兵悄悄地向会场逼近……
上乐村青年妇女朱乙妹正背着三岁的难妹子,去后山担水浇菜。忽然,山腰油茶树叶“哗哗”作响,霎时引起她的警觉。她仔细一看,原来是敌人摸进村了!她立即把水桶一丢,转身往回跑,并大声呼喊:“白狗子来了!白狗子来了!”清脆嘹亮的声音在山谷中久久回响。
听到喊声,李绍炳和两名游击队员很快从屋子后门上山,一会儿就消失在密林之中。
林新球没有抓到红军游击队,十分窝火,想起刚才有人通风报信,就立即将全村老少赶到一个坪子上,威逼大家交出通“匪”的人。
“刚才是哪个妇娘子大声叫嚷的?”林新球目露凶光,在人群中扫来扫去。人群中一片沉默。
“快说,不说出来,我们就开枪扫射了!”林新球用惯用的伎俩进行恐吓。
这时,一个老大爷站了出来,大声说:“我们没有听到喊声呀!”
“是啊,我们没有听到喊声!”大家齐声附和。
林新球气急败坏地指使敌人用枪托打老大爷的头。顿时,老大爷额头鲜血淋漓。
“住手!”突然,人群中传出一声怒喝,“刚才是我喊的,与这位老大爷无关。”
朱乙妹从人群中挤出,昂首挺胸向敌人走去。
林新球气得嘴歪眼斜,大声嚎叫:“你这‘土匪婆’把‘土匪’藏到哪里去了?”
“你们才是杀人放火的土匪。游击队是我们老百姓的亲人,你们休想抓到他们。”朱乙妹激动地说道。
“把她绑起来!”林新球气得哇哇大叫。
“不用绑,我跟你们去!”朱乙妹神态自若,转身把背上的难妹子抱了下来,走到婆婆面前,跪倒在地,叩了个头。婆婆一边拉她起来,一边泣不成声。
朱乙妹深情地说:“婆婆,我对不起您老人家,您保重身体,我先走了!”说完,把脸转过来,默默地向草坪上的乡亲们扫了一眼,似乎在说:“乡亲们,不要为我难过,为了革命的胜利,我死也心甘情愿啊!”
“砰、砰!”两声凄厉的枪声划破长空,子弹像在每一个人的心间穿过。草坪上一片抽泣声。朱乙妹为了保护红军与群众,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英勇机智
虎口脱险
1935年夏,根据中共赣粤边特委的指示精神,红军游击队派出一支游击小分队到定南县月子乡活动。小分队队长唐炳带着几名游击队员,经常到小艾村开展工作,与群众聊家常、交朋友,讲解贫苦人民只有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才能翻身过上幸福日子的道理。他们通俗易懂的革命宣传,让童养媳出身的陈林玉茅塞顿开,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于是她经常帮助红军游击队做事。
陈林玉常以赴圩为名,为游击队搜集情报。一天,她挑了一担柴去月子圩卖,半路上遇上十几个敌人。敌人气势汹汹地问:“小艾村有‘共匪’游击队吗?”
一看敌人这架势,陈林玉就明白了眼前这股敌人想奔袭小艾村。在小艾村地下党员的家里,有两名游击队员正在养伤。为了阻止这群匪徒前去骚扰,她急中生智,大声回答:“几天前小艾村来了一支好几百人的队伍,个个年轻力壮,生龙活虎,有的背长枪,有的挎短枪,据说是准备打月子岗圩的……”听她这么一说,这些敌人个个面面相觑,双腿打战,立马扭头就走了。
1936年初夏的一天黄昏,两名游击队员奉命下山侦察敌情,他们刚踏进陈林玉的家门,国民党保安团就包围了整个村子。危急关头,陈林玉沉着冷静,把两名游击队员藏在多年不用的旧粮仓侧旁的空缝里,并铺上一些沾满灰尘的杂物。
不一会儿,保安团来到陈林玉家,一进门劈头就问:
“说,把土匪藏哪里去了?”
“什么土匪水匪,山里人一日三餐,管不了那么多闲事。”陈林玉从容应对。
“给我搜,死婆娘,等会儿要是搜出来了,看我不枪毙你!”为首的一个保安团士兵大声嚷道。
当保安团士兵上到阁楼上搜查时,陈林玉主动打开谷仓,并将粮仓盖子贴在夹墙的正面,挡住敌人的视线。敌人折腾一番之后,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就骂骂咧咧地走了。
1936年11月14日晚,敌人打探到红军游击队在小艾村附近竹林中宿营的消息,立即纠集反动武装200余名,兵分两路包抄游击队。陈林玉得到消息后,踏着崎岖的山路,直奔游击队宿营地,向游击队报信。游击队将计就计,在半路上对敌人伏击,交火后又迅速撤出战斗,让敌人自相残杀,伤亡惨重。
天亮之后,气急败坏的敌人窜进小艾村,以通匪之名抓走8位群众,进行严刑拷打。陈林玉毅然前往营救群众,不幸被捕。面对敌人各种手段威逼利诱,陈林玉坚贞不屈,丝毫不为所动。1936年11月21日,陈林玉在小艾村英勇就义。
一心一意
帮助疗伤
1936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在少共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的带领下,几位红军游击队员轮流搀扶着陈毅,翻山越岭,来到油山脚下的大余县池江彭坑村周三娣家后山,搭起了草棚。在这里,陈毅一边养伤,一边领导指挥游击斗争。
周三娣是彭坑村的群众,经常给游击队送去油、盐、菜饭等。端午节这天,周三娣冒着倾盆大雨,提着一篮粽子送给陈毅他们。
看着周三娣送来的一篮粽子,陈毅感动地说:“表嫂,你叫什么大号?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也好来看望你呀!”
“我姓周,妇娘们没有大号,小名三娣子。就叫我三娣吧!”周三娣笑着说。
“闹革命,男女平等,你该取一个好名字!”陈毅风趣地说道。
“噢,大老刘(陈毅化名),你有文化。”三娣用商量的语气说,“那就请您帮忙取个名字,好吗?”
陈毅掂了掂手中的篮子,爽朗笑道:“表嫂,你天天给我们送饭、送东西,手里少不了一个篮子。我看,你就叫周篮吧!”
“周篮,这个名字取得好!”陈丕显兴奋地说。
“很有纪念意义!”“名字很顺口!”几个游击队员你一言我一语地说道。
“好呀,那我就叫周篮吧!”三娣满意地笑了。从此,游击队员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周篮嫂。
1936年8月,陈毅的腿伤又复发了。周篮嫂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十分着急。但由于敌人的频繁“清剿”,游击队很难弄到药品。周篮只有找土药方。每天,她从山上采来一些草药,熬一大桶药水,用热蒸气熏陈毅的伤口,然后用盐水把脓血洗净,再用草药敷住。每次清洗,尽管陈毅疼痛难忍,可是他总是咬紧牙关,安慰说:“周篮嫂,没啥子问题,大胆洗得去。”
经过几个疗程治疗,陈毅的腿肿竟然奇迹般地消下去了,伤口也慢慢愈合了。陈毅夸奖道:“周篮嫂,没想到你没用一滴红汞、一块纱布,就把我的腿伤治好了,你的医术很高明嘛!”
1937年10月,经过国共两党谈判,双方达成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协议。陈毅与周篮深情话别,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奔赴抗日前线。
原中顾委常委陈丕显后来回忆:“周篮同志对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一直铭记在心。”1962年在北京召开由7000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时,陈毅看望参加会议的大余县委书记和县长时,关切地询问彭坑的周篮还在不在?后来大余县委通过县民政部门的干部,找到了周篮,转述了陈毅对她的亲切问候,同时还代表县委、县政府表彰了她在艰苦的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中支援红军游击队的功绩。周篮的英雄事迹受到当地广大群众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