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余书福 实习生张唐悦 通讯员郭柳菲 黎莹莹
2021年度,宁都县教科体局先后获得“全市双减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中小学红色、绿色和古色文化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宁师中学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一般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先进单位”……近年来,该县以“重塑有自豪感的宁都教育”为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均衡优化教师队伍,落实“双减”政策,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优校:教育优先 政策倾斜
对于在宁都易富科技公司上班的黄爱英来说,今年她最明智的决定就是选择来到宁都工业园上班。“公司领导说工厂旁边就有学校,我当即便签订了入职协议。”黄爱英开心地说,公司离学校骑电动车不过三五分钟路程,挣钱的同时还能接送孩子上下学。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县城务工,城市扩建到哪,我们的学校就规划到哪。”该县教科体局局长李志刚说,为解决孩子们就近上学问题,宁都积极推进实施城区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多布点、小规模、高品质”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多功能融合,计划新、改(扩)建26所城区学校,逐步解决城区学校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和解决城市人口就近上学问题。
校区改扩建工程不但体现在城市,更惠及乡镇。“得益于校区改扩建工程,学校新增加了教学楼,在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的同时,学校环境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赖村镇中心小学校长陈观发告诉记者,现在的学校设施齐全,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大大提升。
据了解,近年来,宁都先后投资超10亿元,组织实施了校舍维修改造、薄弱学校改造、新建教师周转房等教育项目,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率达100%,教育公平进一步凸显。
此外,为促进教育均衡,该县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自2020年以来,先后投入教育城域网、高质量班班通建设等超2000万元。
优师:源头活水 优化师资
“一年来,刘府良老师给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工作和学习体验。”对坊中学副校长刘晋明说起刘府良老师满口称赞。2021年下半年,刘府良作为宁师中学的骨干教师,被学校派往对坊中学援教。
在宁都,每年都有几十名像刘府良一样的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援教,他们在城乡间流动,为农村学校注入新活力。
为了加快乡村学校发展的步伐,宁都采取“教育联盟”“名校+弱校”的方式,在全县全面启动校长、教师间轮岗交流制。“通过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推动了优质师资力量从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从优质学校到薄弱学校的有序流动。”李志刚说,宁都还通过组织小学教师在乡镇辖区学校交流,改变了村小、教学点教师不愿去的状况,使村完小、教学点教师的数量、质量明显提高,教师年龄进一步优化。
众多家长坦言,他们最看重的是好老师。为促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宁都,每年新招聘的教师都会派往县城学校跟班学习一年以上。为提升全县教师的业务能力,创新“教研训一体化”平台,采用“一科一校一团队”模式,通过“百课千人”“课堂问诊”“师徒结对”等途径,充分发挥本土专家作用,将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有机融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今年,该县还启动了名师工作室建设,全县组建了11个中小学教育片区、22个中小学学科名师工作室。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得到了校长、老师和家长的认可。
优学:“双减”落地 快乐加分
“自孩子参加了学校的暑期托管啦啦操班后,两期课程下来,孩子的身姿更挺拔了,脸上的笑容也更自信了。”谈起“双减”之下孩子的变化,易堂学校三年级学生家长赵丽频频为学校点赞。
“我们以学生自愿申报、兴趣组团为原则,以‘快乐’为核心,为家长和学生打造丰富有趣的暑期托管服务,开设了球类、书法、绘画、经典诵读等十多个课程,让学生自主参与,展现特长。学生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易堂学校校长姜鹏如是说。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宁都坚持“育人为本”目标,瞄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作业管理、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等重点任务,从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力,把原本紧张的学习生活和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有机融合,让老师和学生真正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
宁都各校结合实际,统筹安排,积极发挥延时服务作用。各校将健身运动和小型社团活动相结合,辅以作业辅导和阅读指导。对科学、体育、文艺有兴趣的同学分组参加各类社团,未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延时服务时间由学校安排专业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作业或课外阅读。
“‘双减’满足了学生对课后服务的不同需求,破解了家长课后监管难题,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李志刚说,“新形势、新要求,要让‘双减’政策发挥作用,今后还要不断强化科学管理,让教师安心地‘教’,学生快乐地‘学’,拓宽学生成才之路,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