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华明
离开西华山已20余年,但时常会在梦里见到她,也见到曾经年轻的自己。那时的我,背负着青春的行囊,行走在这十里矿区,一腔热血,豪情满怀。
西华山,每一个在这里生活奋斗过的人,都可以从一块块废矿石中读出你曾经的沧桑,从一粒粒钨金中读出你的珍贵,从一面面奖旗中读出你的荣耀,从一条条井巷中读出你的自信,从日夜不停的生产运转中读出你的繁忙与辉煌。在中国钨业发展史上,你曾以卓尔不凡的姿态占据舞台中央,创造了“北有八家子,南有西华山”的矿业荣耀。
让我们循着时光的隧道,探寻西华山的前世今生。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德籍牧师邬礼亨首先发现了西华山金属钨矿石,并私自买下了山权。自此,西华山就不再是一座风景名山,而是作为一座宝山屹立在大庾岭的北缘,走进了德国人的视野之中。自此,大量的宝藏流向了德国。25年之后,国人的觉醒,驱使南安府于光绪三十四年冬以双倍银圆赎回。新中国成立后,西华山迎来了新的曙光,人民政府将之收回国营,并进行了扩建工作。1952年12月,西华山钨矿成立。1953年7月,西华山由手工开采逐步改为机械化开采,正式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由于西华山的钨品位高、储量大、纯度好,“一五”计划期间,西华山钨矿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成为当时中国起步最早,产量最大的钨矿山之一。西华山从此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又相继开发了荡坪、下垅、漂塘等三大钨矿。
20世纪70年代,科学技术的革命,推动着生产方式的进步,随着井下凿岩工具的改进、井巷机械化作业的推行、选矿流程的技术改造、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西华山钨矿的生产工效不断提高,生产规模逐步扩大,西华山声名鹊起,“西华山”牌的黑钨精矿远销欧、美、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华山钨矿成矿条件和地质现象非常典型,开采历史悠久,采选规模宏大,引起了全球地质工作者的浓厚兴趣,许多地质学界著名学者远渡重洋,不远万里,来到西华山考察研究。
西华山犹如一匹黑马,驰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引领着中国钨业向前发展。2002年11月,新成立的西华山钨业有限公司开始运行,他们居安思危,坚持保护性开采的原则,坚持合理利用矿产资源,自此,西华山开始转型。2017年,西华山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家矿山公园”资格,2019年4月,西华山又正式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名单。公园也好,遗产也罢,称谓的变化彰显了其使命的转变。巍巍西华山开始重返青春,以一座地理文化的标志昭告天下:有着丰沛的现代工业文明承载,有着光荣与传统的西华山钨矿,在新的使命中迸发出璀璨的光华……
天空下,群山起伏,我任思绪放飞,目光抵达20年前,我的工友,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父老乡亲,穿越时空的幕障,向我姗姗走来,我握着他们的手,他们的掌茧如钨矿石般钢硬,刺痛我此时此刻的幻觉。
幻觉醒来,是踏踏实实的大地,我立于地质公园,心中感慨万千:人生再也无法跟随回忆重返往昔,唯有以珍存心中的初心,祝福西华山以极美的姿态完成地质公园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