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日渐凋零,蛰虫休眠,民间也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在清代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铜锅炭火,汤底澄清,加入姜片、葱段等佐料,待清汤滚热,拿着筷子夹着红白相间、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汤里这么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麻酱料里那么一蘸,入口即化,唇齿生香……有了涮羊肉加持,漫长的冬季也不那么难熬了。
涮羊肉好吃,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到。我的家乡在赣南,村里从未有人养过羊,那时交通闭塞,怎么可能有羊肉吃呢?在立冬这日,我家吃的是猪脚熬制的火锅。父亲爱吃辣,他的面前总少不了一碟特制的酱油水,那是母亲用蒜头、生姜、朝天椒剁成末调制的。立冬的火锅像一道什锦菜,炸豆腐、粉粄子、豆粉、白菜、油麦、茼蒿……姐姐挑食,细嚼慢咽,只挑蔬菜和瘦肉吃;哥哥爱啃肉骨头,总是迫不及待地一边呼呼一边喊烫;我呢,捞到什么吃什么,妈妈说我好养。粉粄子圆圆的、大大的,筷子夹不住,调羹舀不到,奶奶就用一根筷子串上好几个递给我,还忘不了说“团团圆圆,代代子孙考状元”的吉利话。如果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情侣间的甜蜜,对我而言,冬天的第一顿火锅就是亲人间的温馨。
不同的地方,人们立冬进补的食物也不一样。“立冬补冬,不补嘴空。”在京津地区,人们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南京人就开始吃生葱,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在福建、潮汕,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立冬时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仅可以保护牙齿,还能起到滋补的功效。在江南水乡,有立冬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立冬是一个休养生息的时节,各地都有自己习俗,然而习俗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有所改变。
堂弟在北京工作,娶了个北京姑娘,婶婶到北京帮忙带孙子,回来说她家立冬吃的是饺子,她儿媳妇说,饺子是源于“交子之时”,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一定要吃。因婶婶和堂弟是南方人,她还特地炖了“姜母鸭”“麻油鸡”。婶婶说,她儿媳妇的厨艺非常好,一家人不分南北,口味出奇一致,儿媳妇张罗啥一家人就吃啥,其乐融融。表哥在南京当兵时与表嫂结缘,回到老家安远喜结连理。表嫂特别喜欢吃葱,餐桌上常备盛香醋的小碟子,开餐前添上绿白相间的葱末,滴上几滴诱人的香油,吃鱼吃肉就着葱花一并下肚,既吃了美食,又送来冬季里的健康。葱花味道杠杠的,很是开胃,令我忍不住怀疑自己前身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南京人呢!母亲曾为立冬补冬凑齐十样食材而绞尽脑汁,到了我这一代却无后顾之忧了,超市的补冬食材琳琅满目,网上购物也极为方便,再也不用为吃不上羊肉而感到遗憾了。
立冬补冬,你想好吃什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