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风华上海滩

  □李伟明

  华夏大地江河无数,论体量,黄浦江当然算不上什么大江大河。但论影响,黄浦江却完全称得上名江名河。只因它静静地穿过了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默默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人。

  黄浦江是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也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全长约113公里,流域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市境内流域面积5193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上海八成以上的土地属于黄浦江流域。

  因为黄浦江,上海城分成浦西和浦东。沿江两岸,风光无限,也是上海城市景观的精华所在。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风景,自然是举世闻名的上海外滩。

  晚秋时节,因腿疾赴上海寻医。返程这天,尚有时间剩余,想起早上收到一个在上海工作的朋友发的微信,显示他在外滩晨跑,便决定去外滩转转,也不枉来了这么一趟。

  人们常把上海称作“上海滩”,因为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有一种说法:去过外滩,才算去过上海。去了外滩,便知此言不虚。它不仅是大上海的客厅,也可以说是中国城市最经典的一个部分。

  很早的时候,我这个乡下人顾名思义,以为上海外滩在海边,就像一些沿海城市的海滨那样,立于堤岸,面朝大海。后来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外滩,其实还在城里,而且算得上中心区域。

  为什么叫“外滩”?原来,在上海的地名习惯用词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所以,上海人就把上游的黄浦江河滩叫作“里黄浦滩”,简称“里滩”,下游的黄浦江河滩叫作“外黄浦滩”,简称“外滩”。

  从静安区住处出发,车子很快行至黄浦江畔。路旁,是一排不算很高,但透着浓郁的古朴气息的楼房。对岸,则高楼林立,造型各异。这些画面,早就从有关图片或视频中见过。如今到了现场,东张西望之际,更觉眼前美不胜收。

  虽然受新冠疫情影响,上海比平日冷清了不少,但外滩依然有一些游人。这种免费的著名景区,总有它特别的魅力。它的神采丰姿,不是一次两次可以领略够的。

  来来往往的游人们不知道有没想过,这个最靓丽的城市建筑群,其实立在一片年轻的土地上。

  几百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自然滩地。潮起潮落,漫过这片寂寂无名的低洼地。滩上,慢慢形成了一片片农田,辛勤开垦的农人们,也许散居于阡陌之间。房舍自然不可能大气豪华,也许比内地的农舍还要低矮。当时的人们定然预料不到,这块土地将一举成为举世瞩目的东方明珠。

  19世纪40年代,也就是清朝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之后,外滩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由此逐渐形成了上海“十里洋场”,上海近代城市建设也从这里起步。于是,我们从影视作品里,经常看到了“上海滩”,知道了那么多风云人物,传奇故事。

  上海辟为商埠之后,黄浦江畔这块原本寻常的土地,陡然华丽转身,命运发生大转折,成为全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一批批洋人进来了,一栋栋洋味十足的建筑争相冒出地面。它们风格迥异,各领风骚,让人们大开眼界。尤其是进入20世纪,随着世界建筑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外滩涌现了一批多层和高层建筑,汇聚了西洋各国以及中西掺合式等多种风格,形成了“万国建筑博览群”,铸造了一道奇丽的风景线。从此,提到上海,人们想到的就是这些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它们已经成了上海的标签。

  到了这里,不停车驻足是说不过去的。江岸,专门为游人设置了观景的空间。我们下车,拾阶而上,黄浦江就在眼前。这时,不妨用贪婪的目光将四周尽情看个遍。

  如果想顺着历史的脉络,可以先看看西岸。在不到两公里范围内,当年出尽风头的“万国建筑”还在,当然,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那个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这几十座大楼,有的现为国内一些单位的办公楼,还有一些则是各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高级宾馆。和老照片对比,这一带的大致轮廓还在,只是色调新了许多,由灰暗变得光鲜。这也难怪,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更有岁月在催促,再古老的建筑,也很难完全保持原貌。能够维护整体风格,已经十分难得了,那还是因为它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硬价值摆在那里。在很多不知名的城市,一些年代更久远的建筑、街区,只因当时无人识,而当地的决策者又缺乏文化底子和长远眼光,早就被他们当作破烂毫不留情地处理完毕。近些年,很多城市觉醒了,意识到了那些土而旧的东西在文化旅游中的经济价值,又来斥巨资仿造古建筑,炮制旧街区,有的甚至画虎不成反类犬,让人哭笑不得。每当听到这种事,我就觉得,一个地方,遇上一个睿智的领导有多么重要,而这也许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一个地方,更重要的还是要形成民间的文化力量,让它来保护本土文化。

  看着眼前的美好景象,不可忘却的是,当年的繁华,不等于国家的兴盛。百年前,这些地方,是外国人的天堂,富丽堂皇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民族的屈辱与无奈。即使今天,这个民族确实重新强大起来了,人们也不应该无视历史,忘乎所以。居安思危,才能让我们走得更稳健。

  视线转移到东岸,又是另一番情形了。如果说浦西像一位长者,儒雅而温厚,浦东则青春刚健,透着满满的蓬勃朝气,活脱脱就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模样。

  这块高楼林立、在上海含金量最高的土地,有个名字叫陆家嘴。上海叫“嘴”的地名似乎不少,比如周家嘴、杨家嘴、宝山嘴、金山嘴等等。从这个土得掉渣的名字就知道,眼前这块最富贵的区域,其实也是出身寒微。但是,时代给了它巨大的机遇,它因此快速崛起,勇立潮头。

  在这片城市森林中,我一眼看到了造型独特的东方明珠塔。早些年,很多游客认为,到了上海,就该去外滩;到了外滩,就该上东方明珠塔登高望远,拍照留念。这座不像楼更像塔的建筑,高468米,于1995年建造完成,是上海的标志文化景观之一。更稀奇的是,这么一座建筑,居然是一处五A级景区,吸引了世界各地无数游客登塔观光。东方明珠塔当然不仅仅是用来观光的,它同时还有电视台发射塔、住宿、休闲娱乐等功能。

  东方明珠塔虽然独特,但也未能独占浦东风光。再往远一点看,在高楼群中,还有三座大楼引人注目,这就是被称为“外滩三件套”的金贸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

  这三座大楼,一楼更比一楼高。金茂大厦高420.5米,是二十世纪90年代中国的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492米,地上101层,是2008年投入运营的中国第一高楼,位于100层的观光厅刷新了东方明珠塔的观光高度;于2008年建设、2016年建成的上海中心大厦,高度达632米,地上127层,是目前国内最高楼。它高耸入云,以“谁与争锋”的自信,让周边建筑瞬间俯首称臣。看看它们的历史,就知道,在建筑方面,技术的进步就是这样日新月异,长江后浪推前浪,各领风骚三五年。其实,只要是经济方面的事,其他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倒是思想与文化,今人未必处处胜古人。

  “外滩三件套”在民间还有个有趣的说法:根据它们的外形,人们把上海中心大厦称为“打蛋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称为“开瓶器”(远远看去,确实像个开啤酒瓶的工具),金茂大厦称为“注射器”(看看顶上那尖尖的针头就知道了)。听到这个说法,哈哈大笑之余,不得不佩服命名者的幽默与智慧,果然是“高手在民间”啊!

  这一带知名的特色建筑还有很多,比如外白渡桥等。我们只是乘车匆匆绕了一圈,无法一一细看。其实,即使时间再充足,又怎能把上海滩的风采看个遍?

  黄浦江流淌了千百年,很多东西都在变,但江水依然从容东流,过往船只依然川流不息。一艘巨轮缓缓驶过时,我请同伴以此为背景拍了个照片。岁月无情,一切精彩终将逝去,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是谁也阻拦不了的。历经沧桑的黄浦江,见证了这块土地的百年风华,相信它还将见证这里的千年风流。

  用微信把照片发给那位曾在外滩晨跑的朋友。很快,朋友来电,邀请我们去他办公室坐坐。电话里,他说,理论上,他站在窗口可以看到我们。当然,此时,我们已经上车,他没有特异功能,也就无从看起。按照朋友给的地址,找到他办公室。这是外滩西岸的某一栋楼。站在窗前,但见黄浦江在眼皮底下优雅地拐了一道弯,两岸风光尽收眼底。尤其是对岸的浦东,看得更加清楚,毕竟高度不一样了。我戏称,这样的办公环境,相当于每个月增发了好大一笔福利。毕竟,物质条件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人不仅仅是为了钞票而干活,在考量收入的同时,还得综合考虑工作环境、舒适度、个人志趣等等因素。在这样的地方上班,疲倦时站在窗前看看世界级的城市风景,甚而让思绪穿越时空纵横驰骋,这份幸福,无疑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融媒
   第05版:时事
   第06版:时事
   第07版:科教
   第08版:赣江源
村歌里的村
百年风华上海滩
玉兔呈祥(中国画)
最北的福地
春野